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党家峴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党家峴鄉隸屬於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位於會寧縣東南部,距縣城40公里,南與靜寧縣接壤,東和楊集毗鄰,北連翟所鄉,西靠侯川鄉,為會寧、靜寧、通渭三縣交界之地。南北長28公里,東西寬22公里,總面積為149.8平方千米。鄉政府駐地党家峴。現轄党家峴、新民、磚井、大寨子、梁家河、毛家坪、王家溝、楊家灣口、上秀、窩坨、呂堡、廟兒岔、陳馬家13個行政村,9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7652人(2017)。有漢、回兩個民族,舊西蘭公路橫穿其境,為靜寧、會寧、通渭三縣交界處,交通方便。[1]

中文名稱: 党家峴鄉

行政區類別: 鄉

所屬地區: 甘肅省會寧縣

下轄地區: 13個行政村

電話區號: 0943

面 積: 149.8平方千米

人 口: 17652人(2017)

車牌代碼: 甘D

歷史沿革

1953年設黨峴區,1958年改為公社,1983年改党家峴鄉。1996年,面積149.8平方千米,人口1.8萬人,轄党家峴、新民、陳馬家、窩坨、梁家河、毛家坪、大寨子、呂堡、上秀、楊家灣口、廟兒岔、王家溝、磚井13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党家峴鄉地處華家嶺東麓,屬二陰山區,地勢較高,海拔在1800—2100米之間,梁峁丘陵交錯,溝壑縱橫遍布,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主要山峰有陳馬家山、高咀沿山和喇嘛墩。地下水位高,水質好,表土層疏鬆,宜植樹,華家嶺林帶依老西蘭公路穿越東西,造林面近一萬畝。地勢較高,氣候高寒,屬典型的二陰山區,年平均氣溫5—6℃,年平均降水量在400—500毫米之間,無霜期一般在130天左右,年積累較低,熱量不足。土地面積16.85萬畝,其中耕地面積8.41萬畝,林地面積2.55萬畝,草地面積1.69萬畝。在總耕地面積中97.6%為山地,主要種植冬小麥、洋芋、豌豆、扁豆等糧食作物及胡麻、黨參等經濟作物。

祖歷河是會寧縣經內最大的河流,縱貫南北,于靖遠縣城西注入黃河。集水面積9370.61平方公里,境內幹流長90公里,坡降3%,經流13820萬立方米,經流深8.8毫米,年流泥沙量5320萬噸,侵蝕橫婁6070噸/平方公里。正源在會寧縣城東南稱為祖河,發源於党家峴鄉磚井村,向北、向西流經黨峴、太平、翟所、桃花山等鄉鎮,在城南與歷河相匯,長約37公里。歷河發源於華家嶺北麓,流經中川、丁溝、新添、桃花山等鄉鎮,在城南與祖河相匯,長約33公里。兩河在會寧縣城相匯合稱為祖歷河,向北流經城關、柴門、甘溝、河畔、郭城等鄉鎮,從腰井進入靖遠境,流經大蘆、小蘆,在城西兩公里處注入黃河,全長約152公里。

經濟概況

農業發展

党家峴鄉是典型的雨養型農業鄉,農作物主要是冬(春)小麥﹑碗(扁)豆﹑玉米﹑莜(蕎)麥﹑糜谷﹑胡麻﹑洋芋等。党家峴鄉政府把糧食增產,農民增收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點,通過政策扶持,市場帶動,政府宣傳引導,党家峴鄉逐步形成了「兩大支柱。

產業」、「四個基地」建設

1.洋芋產業:按照「突出規模﹑擴大面積﹑改善品質」的總體要求,經過各級幹部的廣泛宣傳動員,廣大群眾積極響應,使全党家峴鄉洋芋種植面積逐年遞增,逐漸向規模型發展。2006年洋芋面積達26000畝,人均1畝以上。 並且多方聯繫引進「渭薯8號」、「青薯168」、新二代紅薯等品種,優化品種質量,提高產品數量,夯實農業基礎,把洋芋產業發展成為党家峴鄉農民增收的一項支柱產業。

2.優質冬小麥產業:按照「穩定面積﹑改善品質」的要求,充分利用黨峴獨特的氣候優勢和土壤結構,大力發展優質冬小麥產業,使冬小麥成為全党家峴鄉的特色產品。有重點的擴大種植面積,形成規模,確保冬小麥種植面積穩定在4萬畝左右。同時逐年引進良種,使冬小麥的品質和產量不斷提高。

3、四個基地:以王溝﹑磚井兩村為主的紅蔥種植基地,種植面積達到800畝以上,已發展成為群眾增收的一項主要產品;以呂堡﹑上秀兩村為主的中藥材種植基地,種植面積逐年擴大,種植種類不斷增加,全党家峴鄉種植面積達到2000畝以上;以廟兒﹑呂堡﹑新民﹑黨峴等村為重點的養牛基地,引進「早勝牛」514頭,全党家峴鄉養殖戶已達到2700戶,年存欄2970頭;以蕎麥、莜麥、糜子、穀子等種植為主的小雜糧種植基地初具規模,在全党家峴鄉的農業發展方面絕對優勢。党家峴鄉種植面積已達到26000畝以上。

鄉鎮企業

在鄉鎮企業的發展方面,在對現有企業進行清理整頓,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新開辦了一些企業,形成了鄉辦、村辦、聯辦、個體辦,四位一體的新局面。截止2004年底,党家峴鄉共有多種經營戶709戶,其中商飲服務業100多戶;鄉鎮企業產值達到850萬元。另外,鄉上充分發揮勞力資源優勢,把勞務輸出作為提高農民收入的一條主要途徑來抓,使全党家峴鄉25%的勞力外出打工經商,年創造直接經濟收入120萬元,人均純收入600元。憑藉地處會寧、靜寧、通渭三縣交界地和西蘭公路穿行党家峴鄉的有利地理條件,採取多渠道籌措資金的辦法,重點建設整治環山農貿市場。同時採取優惠政策,吸引了大批的外界商客,上市品種由過去100餘種轉變為百貨、農資、五金等品種齊全的新格局,上市的攤位由過去的50多個增加到220多個,形成了行業齊全的個體一起上的流通網絡,集市貿易額達200萬元左右,集市日客流量平均達2千人以上。

社會事業

党家峴鄉黨委﹑鄉政府抓好特色產業的同時,狠抓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明顯改善。自1999年以來,党家峴鄉新修梯田3000畝,爭取退耕還林(草)6600畝,新修公路21公里,拓寬改造公路14公里,實施農電網改造25公里。2002年,又爭取實施人飲解困工程和氟病改水工程,党家峴鄉新打建水窖3080眼,新建集流場30.8萬平方米,有效解決了人畜飲水困難問題。扶貧攻堅成效顯著,連續三年高質量高標準完成了廟兒﹑黨蜆﹑新民三村整村推進項目建設任務,總投資321萬元。2006年党家峴鄉村址建設總投資16萬元,分別建成梁河﹑大寨﹑楊灣三村村級陣地,改善了村級辦公基礎條件。同時,又爭取實施了WFP/IFAD農村綜合發展項目(外援),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党家峴鄉交通運輸比較方便,党家峴鄉村村都能通汽車,並且信息暢通,安裝固定電話1200餘部,移動電話500餘部,為党家峴鄉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極大地方便了當地群眾,有利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社會各項事業也取得了較大的發展,鄉文化站積極組織開展多種群眾性文體活動,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為党家峴鄉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證,教育事業穩步推進,師資力量全面增強,共配備大專以上學歷教師74名,新建校舍6000平方米,改善辦學條件,徹底解決了党家峴鄉教學危房,順利實現了「兩基」達標,逐步實現遠程教育。衛生事業發展教快,群眾群防意識明顯增強,就醫難的問題基本上得到解決,自2004年以來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項目,參合農民達95%,徹底解決了部分家庭困病返貧的現象。重視科技服務,先後向農戶發售種植、養殖、農情、市場、科技信息資料5萬份,提供信息1000多條,舉辦各種技術培訓班40期,培訓人員30000人(次),推動了科技興農的步伐。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邁上新台階,綜合工作進一步加強,群眾法制意識明顯增強,社會治安明顯好轉,社會政治穩定,到處顯現出一派欣欣向榮,和諧發展的新景象。

民間藝術

刺繡:民間刺繡源遠流長,歷來視為女工之首。以紅、黑或白布為底色,用五彩線在布上刺繡各種人物、動物或植物故事形狀,一般作為裝飾物。民俗百姓人家嫁娶,繡一對鴛鴦枕頭誌喜。被面、鞋襪、荷包、門帘等上面刺繡喜鵲、梅花、荷花、金魚、鴛鴦戲水等圖案,象徵祥瑞和氣,吉慶有餘。50年代後,刺繡開始出現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圖案。1989年,選出多幅刺繡作品參加第二屆中國藝術節民間美術展覽,現以荷包刺繡最為廣泛和普遍。當地有刺繡農村實用人才300多人,有個別村莊已將刺繡藝術項目納入當地農民脫貧致富規劃之中。刺繡主要藝人:楊俊英、孫占娟、郭琴英、張芝芳。

視頻

《安全訪談》安全訪談-党家峴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