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党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党姓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的記載,是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姬氏的後代。《姓氏考略》上記載,魯大夫有黨氏,是周的公族的後代。黨氏是上古聖君夏禹的後裔,支裔世居党項,遂姓黨氏。根據《韻府郡玉》記載,夏禹氏的後代中,唐代有黨芬、党進。而《廣韻》則記載,黨氏原來是西羌姓氏,姚秦有將軍黨耐虎。黨氏有西羌的血統,早在漢朝的時候,就有一支位於今青海省境內的西黨,党項族就是部落的後裔,根據史書的記載是夏禹的支裔,故黨氏後人奉夏禹為党姓的得姓始祖。 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91位。在2015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231位。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姒姓,出自夏禹的後裔,屬於以國名為氏。

史書記載,夏禹後裔的世居党項,遂姓黨氏。黨氏族人多奉夏禹為得姓始祖,該支黨氏正確讀音作dǎng。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公族大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春秋時期,晉國有一個公族大夫封邑於上黨(今山西上黨),於是他的子孫後代就以黨作為他們的姓氏,該支黨氏正確讀音作dǎng。

源流三

源於任姓,出自春秋時期的魯國之邑闕黨,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魯國有位大夫黨氏,相傳是黃帝小兒子禹陽的後裔,任姓,被魯國君主封於闕黨邑。

闕黨,是春秋時期魯國一個地邑的名稱,其地在今山東省曲阜市內闕里,其後人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闕黨氏、魯黨氏,後省文簡化分衍為黨氏、闕氏、魯氏。該支黨氏的正確讀音作zhǎng。世代相傳至今,還分衍出掌氏、仉氏兩個姓氏家族。

源流四

源於羌族,出自秦漢時期西羌的分支党項族,屬於以氏族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党項族是我國古代西北的少數民族。根據典籍《廣韻》的記載,党項族本來是西北羌族的一個分支部落群體,後來以氏族部落稱謂漢化為姓氏,稱党項氏,後省文簡化分衍為單姓黨氏、項氏,其黨氏正確讀音作dǎng。

該支黨氏的代表人物,就是十六國時期後秦政權君主姚萇屬下的大將黨耐虎,以及姚興屬下的大將黨智隆。黨智隆後來以東鄉降附胡夏政權,曾被胡夏的締造者赫連勃勃敕封為光祿勳爵位。

源流五

源於鮮卑族,出自北魏元天穆之後,屬於以地名為氏。

北魏孝莊帝在位時,封其族叔安南將軍、并州刺史元天穆為太尉公,封上黨王,領兵駐守壺關,世代食上黨之邑。 在元天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為姓氏者,稱黨氏,但未入北魏史籍,成為鮮卑族脫譜姓氏之一。後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其黨氏正確讀音作dǎng。

源流六

源於藏族,出自秦、漢時期的党項民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

在藏語中,黨氏讀音作dōng。

出自回族中的党姓,源自我國西夏党項族。在公元1038年,由党項人元昊建立了歷時190年之久的西夏國後,一些党項族人逐步融於回回民族當中,故延用此姓。党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山東等地。

源流七

源於回族,出自西夏党項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

回族黨氏,源出西夏時期的党項民族。

在公元1038年,由党項人元昊建立了西夏王朝,歷時一百九十年之後,一些党項族人隨歷史上的"蒙古入回"過程融於回回民族當中,故延其氏族稱謂為黨氏,世代相傳至今。

黨氏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山東等地,其黨氏正確讀音作dǎng。

源流八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錫克特哩氏,亦稱西克忒里氏、石克特立氏、錫得胡立氏,滿語為Sikteri Hala,屬於卦爾察女真一系,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烏喇(今吉林永吉)、卦勒察和倫(今俄羅斯烏蘇里斯克)、松花江與黑龍江沿岸地區,後多冠漢姓為黨氏、西氏、胡氏、石氏、奚氏、郗氏、邵氏等,其黨氏始祖為錫克特哩•黨阿賴,滿洲鑲紅旗人,世居卦勒察,累官至左都御史,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漢化為姓氏者,稱黨氏,其黨氏正確讀音作dǎng。

源流九

源於鄂溫克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鄂溫克族墨勒迪哷氏,世居呼倫貝爾(今內蒙古海拉爾南部)、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興安嶺)等地。後有滿族、錫伯族、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oldire Hala,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熬金(今黑龍江上游)、畢瞻(今俄羅斯境內黑龍江支流比占河)、黑龍江兩岸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黨氏、孟氏等,其黨氏始祖為墨勒迪哷•阿克島,滿洲正黃旗索倫部人,世居黑龍江鄂奇村(今黑龍江與松花江匯流處),清康熙年間率眾歸附滿清王朝,授四品官位,編半個佐領,但由其子墨勒迪哷•黨錫統領,在墨勒迪哷•黨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漢化為姓氏者,稱黨氏,其黨氏正確讀音作dǎng。

源流十

新中國成立後,一部分孤兒院中的孤兒也被冠以党姓,以紀念中國共產黨的養育。不過應當注意的是在繁體字中"黨"和"黨"意思不一樣。黨氏在繁體字中只能用"黨",而黨派只能用"黨",只不過在漢字簡化時"黨"被簡化為"黨"了。 [1]

郡望堂號

馮翊堂(以望立堂)

馮翊郡:秦始皇時期始置郡,漢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置同名行政區左馮翊,與右扶風和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白水以東、渭水以北大荔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移治到高陸(今陝西高陵)。

上黨堂(以望立堂)

上黨郡:上黨,原意指太行山脈的高地部分,因其地居太行之巔,地勢最高,"上與天為黨也,故名"。上黨這一地名最早見於春秋時期的晉國,此後趙魏韓三家分晉,各自都占據了上黨地區的一部分。戰國時期韓國置上黨郡,但是具體的郡置有待進一步考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分地為三十六郡,上黨郡承之,是其中的大郡之一,治所在長子(今山西長子),這個郡級行政區劃轄治範圍大致在以今天山西省長治市為中心的山西省東南部地區。

西漢時期沿置,轄縣十四個;東漢時期轄縣減少到十三個。三國時期,上黨郡治所向東北遷移到壺口關(今山西長治北部,但不是壺關縣)。西晉時期,轄縣十個,郡治進一步向東北遷移到潞縣(今山西潞城東北部)。十六國時期,除後周政權短暫改名為潞州外,上黨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時期郡治又遷回壺關。隋朝建立後,廢並原壺關縣,建上黨縣,並將上黨郡治遷往上黨縣(今山西長治市區),轄縣十個。唐朝時期,改上黨郡為潞州,從此上黨郡之名不復存在,但之後歷朝歷代仍保留上黨縣,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黨縣為長治縣,從此上黨作為地名不再存在,僅在喜好買弄的文史學家筆下出現。

清河堂(以望立堂)

清河郡: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郡,後屢改為國,漢元帝永光年間(公元前43~前39年)後期為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漢改為國,移治甘陵(今山東臨清),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縣至山東省博興縣、臨清縣一帶地區。元朝以後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棗強縣、南宮縣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縣、夏津縣、武城縣及高唐縣、平原縣各一部分地。

忠武堂

宋朝党進,因為征伐太原而有功勞,所以他被任命為忠武軍節度使。他身形魁梧,忠心老實。 兩一堂

清朝時期的同州名士黨湛常言:"人生須做天地間第一等事,為天地間第一等人"。故而其族人號為"兩一堂"。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