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兔街茶(李天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兔街茶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兔街茶》中國當代作家李天永的散文。

作品欣賞

兔街茶

以屬相為街期,一個被遺忘的茶鄉——兔街,傍水而居的小鎮,在哀牢山南坡一個三州四縣接合部的地方。

過去,這裡是南華經阿雄關進入景東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據生活在兔街古鎮的一位老人介紹,舊時,運送貨物的馬幫到兔街歇腳的馬匹有兩三百匹之多。

夜宿兔街,這是一種靈性的選擇。月照半坡,看老街,聽窗下流水,品屋內香茗。

兔街河,當地人稱七村河,景東段稱瓦偉河,屬紅河流域紅河水系,是李仙江左岸一級支流,發源於大理州彌渡縣的灣水溝。

走過古茶林,聽風聞香。從白天找到天黑,最後在哀牢山保護區白草山見到一棵野生古茶樹——大理茶。大家站在枯葉沒腳的斜坡上,用手機照明,一個挨着一個排隊,輪換用雙手抱樹,卻只圍住樹身的一半。我形容當時的心情,就是拜拜、抱抱。保護區工作非常到位,為防止野生古茶樹受傷害,樹牌是用兩根不鏽鋼彈簧牽引安置在古茶樹上,有編號和海拔,標註地理坐標。專家參照相同樹種及地理條件,初步判斷,這棵野生大理茶樹齡在千年以上。

入林觀茶,雲霧滌心。千年野生茶樹,有三大分枝,在臨近古茶樹的根部,青苔色澤翠綠,莖細如絲,毛髮一樣附着在這棵大理茶樹幹上,就像它的外衣,顯得精緻細密,充滿生機。其間還有極少的附着植物石韋。

見到李正成、李忠林兩位兔街綠茶製作技藝傳承人,是走進兔街開展田野調查、了解兔街綠茶製作技藝傳承的時候。舊時,兔街每個大隊都有茶廠。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形成連片種植,茶葉種植面積達到3.2萬畝。

受印度洋暖濕氣流及哀牢山南麓山脈的影響,兔街長年溫濕多雨,雲霧繚繞。獨特的氣候優勢造就豐富的森林資源,而兔街的海拔非常適宜茶樹的生長,憑藉土壤、品質、味道的優勢,兔街茶一步步走向遠方。

兔街素有「茶葉之鄉」的美譽,有四千多棵古茶樹遍布全境,種茶、制茶始於清代,抑或更遠。經過多年的發展,衍生出三個茶廠,被農業部門列為無公害茶葉和優質茶葉基地。小村茶廠生產的「銀毫」茶和半坡茶廠生產的「雲春碧玉」茶,多次在省內外評比中榮獲優質茶葉品牌稱號。

人工制茶過程,憑藉嫻熟的經驗和手感,在火候、熱度的有效把控上,更得心應手,對保證茶葉品質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每批上市的茶葉都供不應求,但缺點是產量低。李正成這樣說。要想製作完成鮮嫩勻整、色澤翠綠、條索光滑、淨度純好、湯色清碧濃鮮、香氣純正、色澤明亮、滋味醇厚的南華兔街綠茶,需要經過採摘、殺青、揉捻、乾燥等工序。每年約在3月20日開始採摘春茶,大約持續40天左右。陰天不採茶,選擇晴天無露水時採摘。第一次採摘,采一芽;第二次採摘,采一芽一葉;第三次採摘,采一芽兩葉。採摘回來的茶葉放入竹編簸箕中萎雕。為保證茶葉質量,嚴禁在太陽下曬。第二步是殺青。傳統的殺青,燃燒木柴將鐵鍋加熱至160度,白天鍋底白,夜晚鍋底紅。將茶葉放入鐵鍋中,人工用雙手上下翻炒,去除茶葉的腥味,憑茶葉的成色和味道,將茶葉從葉片狀炒成捲曲條形。有微微茶香,顏色黃綠相間。殺青結束,放在竹編簸箕中攤涼降溫。第三步是揉捻。揉捻是綠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過利用外力作用,使葉片卷轉成條,體積縮小,且便於沖泡。同時部分茶汁擠溢附着在葉的表面,對提高茶滋味濃度有重要作用。制綠茶的揉捻工序有冷揉與熱揉之分。所謂冷揉,即殺青葉經過攤涼後揉捻;熱揉則是殺青葉不經攤涼而趁熱進行的揉捻。嫩葉宜冷揉以保持黃綠明亮之湯色於嫩綠的葉底,老葉宜熱揉以利於條索緊結,減少碎末。目前,除名茶仍用手工操作外,大宗綠茶的揉捻作業已實現機械化。傳統的揉捻,將殺青後的茶葉放入竹編簸箕中,雙手用力適中,成團狀反覆揉捻,按照輕揉、重揉的操作順序。此工藝決定茶葉最後成型的模樣。最後是乾燥,乾燥的目的,蒸發水分,並整理外形,充分發揮茶香。乾燥方法有烘乾、炒干和曬乾三種形式。綠茶的乾燥工序,一般先經過烘乾,然後再進行炒干。因揉捻後的茶葉,含水量仍很高,如果直接炒干,會在炒干機的鍋內很快結成團塊。故此,先進行烘乾,使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鍋炒的要求。傳統工藝採取天然晾乾,約需一天,即可。

半坡、小村茶廠和三家村古茶林是愛茶人必須親臨之地,領略百年以上茶齡的茶林,也可親手體驗制茶的樂趣,最愜意的莫過於此山此水品此茶。

古樹茶的味道,有花蜜之香,回味悠長。老作家邵春生先生在我的微信朋友圈留言:霧雨古茶樹,泉水煮青茗。兔街新茶香,盡顯三家情。 [1]

作者簡介

李天永,彝族,雲南南華人。魯迅文學院民族班學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楚雄州作家協會副主席,南華縣作協主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