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光溫生產潛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光溫生產潛力是中國生態學裡的一個名詞術語。

隨着社制度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中國的漢字也在不斷演化着,從最初的甲骨文[1]漸漸發展到了小篆[2],後來文化進一步發展後,才出現了」漢字」這種說法。

名詞解釋

光溫生產潛力是指在CO2、水分、養分、群體結構等得到滿足或處於最適狀態下,單位面積單位時間內,由當地太陽輻射和溫度所確定的產量上限。通常採用光合生產潛力乘以溫度訂正函數進行估算。表示溫度訂正函數的經驗公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光合作用溫度分段線性擬合式,光合作用溫度二次曲線擬合式,界限溫度間隔日數代數式等。光溫生產潛力可近似地看成當地作物產量的上限,是規劃作物生產的科學依據。

常見的計算方法有李彭法、龍斯王法、鄧根雲法、農業生態區域法等,後者被認為是目前適用範圍廣、計算效果較好的一種方法。它是卡薩姆為估算大陸的作物產量而提出的,其步驟是首先用德威特(De Wit)公式(1965)計算出某種標準作物的乾物質總產量,然後用不同作物的溫度校正係數、葉面積修正系致、淨乾物質物質產量修正係數以及作物經濟係數來逐漸加以校正,最後得到某一地區某種作物的光溫生產潛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