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認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1]原圖鏈接

元認知,又稱反省認知、監控認知、超認知、反審認知等,是指人對自己的認知過程的認知。 學習者可以通過元認知來了解、檢驗、評估和調整自己的認知活動。一般認為,元認知可以由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控三部分組成。

概念

近二十幾年來,元認知成為心理學研究的熱點之一,並對教育實踐產生了一定影響。本文力圖對"元"概念的產生、元認知的性質、結構、評定方法等有關研究進行概述,並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同時對未來研究提出展望。

元認知(Metacognition)一詞最早出現自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弗拉威爾(J.H.Flavell)在一九七六年出版的《認知發展》一書。所謂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的認知,具體地說,是關於個人自己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調節這些過程的能力:對思維和學習活動的知識和控制。

元認知包括元認知知識和元認知控制。例如在教學心理學中常提到"學習如何學習",指的就是這種次認知。 元認知的實質是對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

結構

(1)Brown認為元認知包含兩大成分:關於認知的知識和對認知的調節。關於認知的知識是個體關於他自己的認知資源及學習者與學習情境之相容性的知識,即個體關於自己的認知能力、認知策略等的知識,以及在何種問題情境下應該運用何種認知策略、如何最佳地發揮自己能力的知識。對認知的調節指一個主動的學習者在力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使用的調節機制,包括計劃、檢查、監測、檢驗等。這兩部分具有不同的性質。關於認知的知識是穩定的、可意識到、可表述的,它隨着個體年齡的增長而發展。對認知的調節不太穩定,通常是無意識地進行的,故不易表述,它更多地依賴於任務和情境,而不依賴於年齡。即使是年幼的兒童,在某些任務中也能運用這種調節過程,這些任務通常是那種對個體來說具有一定難度、但又不是太難的任務。 (2)Flavell認為元認知的兩大主要成分是:元認知知識和元認知體驗。所謂元認知知識,是指個體所存儲的既和認知主體有關又和各種任務、目標、活動及經驗有關的知識片斷。Flavell認為元認知知識主要有三類:①個體元認知知識,即個體關於自己及他人作為認知加工者在認知方面的某些特徵的知識。②任務元認知知識,即關於認知任務已提供的信息的性質、任務的要求及目的的知識。③策略元認知知識,即關於策略(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及其有效運用的知識。同時Flavell特別強調這三類知識的交互作用,他認為,不同個體會依據特定的認知任務對策略作出優劣的判斷。所謂元認知體驗,即伴隨並從屬於智力活動的有意識的認知體驗或情感體驗。Flavell認為有很多元認知體驗是關於在某一認知活動中你已取得的進展或你將取得的進展的信息。Flavell認為,在認知活動中,元認知知識和元認知體驗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元認知體驗能導致元認知知識的增加、刪除或修改,個體在認知活動中會發現目標、策略、元認知體驗和任務之間的關係,然後將這些發現同化至現有的元認知知識系統中;另一方面,元認知知識可以幫助個體理解元認知體驗的意義以及元認知體驗對於認知行為的暗示。兩者的關係還體現在:有時它們是部分重疊的,有些元認知體驗可看作是進入意識的元認知知識片斷。 (3)比較與綜合對照Brown和Flavell對元認知結構的分析,可以發現,兩人都認為元認知知識是元認知的成分之一,但關於元認知的另一成分,他們卻有不同的看法。Brown的另一成分是對認知的調節,而Flavell則沒有這一表述。這一區別的來源在於,Flavell分析的是作為靜態的知識結構的元認知,而Brown分析的則是既是知識實體、又是動態過程的元認知,即分析對象的不同造成了分析結果的差別。其實,從兩人對元認知的定義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他們都認為元認知不僅包括關於認知的知識,也包括對認知的調節。Flavell的另一成分是元認知體驗,而Brown並沒有提及。其實,Brown所提出的調節技巧如計劃、檢查、監測、修改、評價等,無一不是與所謂的元認知體驗緊密相聯。有些技巧的應用會導致元認知體驗的產生,有些技巧的應用則受到元認知體驗的驅動和指引。也就是說,元認知體驗伴隨着認知調節的整個進程,離開了它,認知調節是不可能進行的。因此,綜合兩人的觀點,我們認為元認知由三個部分組成: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認知調節。也就是說,其一,我們認為元認知具有雙重狀態,它既是一個靜態的知識實體,也是一個動態過程,因此,認知調節應屬基本成分之一;其二,元認知體驗與認知調節在性質上是不同的,前者是認知主體的一種情感或認知的體驗狀態,而後者是一種過程(或技巧),因此應該將元認知體驗與認知調節分離開來,作為兩個相對獨立的成分。這三個方面雖然相對獨立,實則密不可分。一方面,認知調節既受到元認知體驗的激發和指引,同時又以元認知知識為基礎;另一方面,認知調節的每一步都會使個體產生新的元認知體驗,同時也會豐富、發展個體的元認知知識。並且,元認知知識和元認知體驗之間也是相互影響的(見上文Flavell的觀點)。這三個方面相互作用、循環往復,三者動態有機的結合即構成了元認知。

根源

「元」概念產生於對內省法的自我證明悖論的哲學思索。Comte認為內省法存在「自我證明悖論」:同一器官如何能夠同時既是觀察者又是被觀察者?1956年,哲學家AlfredTarski為解決這一悖論引進了「meta」即「元」的概念。他認為,元□即關於□的□("metawhatever" refers to" whatever about whatever")。他針對客體水平提出了元水平的概念;客體水平是關於客體本身的表述,而元水平則是關於客體水平表述的表述。存在於客體水平和元水平之間的這種區別,使得我們可以將一個過程作為兩個或兩個以上同時進行的過程來分析。其中,任何一個較低層次的過程都可成為一個較高層次過程的對象。因此,內省可看做是認知主體對客體水平所進行的意識作出元水平的言語表述,這樣一來,關於內省法的自我證明悖論就得到了解決。Tarski的「元」概念在解決了自我證明悖論的同時,也給心理學家以某種啟發,從而導致意識及認知的元認知模型的產生。右圖描述了這一模型中元水平與客體水平的等級組織以及假想的信息流。這一模型有三個特徵:

監測,即信息從客體水平向元水平流動,它使元水平得知客體水平所處的狀態;

控制,即信息從元水平向客體水平流動,它使客體水平得知下一步該做什麼;

元水平具有某種模型,這一模型包括目標以及達到目標的方式。在元認知模型中,元水平通過與客體水平之間進行信息的往返交流(亦即反覆的監測和控制)達到認知目標。

其他領域

反省心理學中的心理二元說揭示了「元認知」的本質是一種「內知智力活動」。

心理二元說揭示了人的心理和智力都是二元的,「第一心理」(外知心理)和第一智力(外知智力)剖析和控制「外部世界」,「第二心理」(內知心理)和第二智力(內知智力)剖析和控制第一心理和第一智力,所以,開發「第二心理」可以增強自我心理的調控能力,從而有助於提高智商、情商,開發心理潛能,預防和治療心理疾病。科學家有發達的第一心理,心理學家有發達的第二心理,第二心理發達的人會有很高的智商、情商和心理免疫力。「內知心理系統」由內知智力、內部情感、內部需要(精神需要)三要素構成,「外知心理」由外知智力、外部情感、外部需要(物質需要)三要素構成。可見,人的智力、情感和需要(意志)也都是二元。心理二元說是反省心理學的一項世界首創[1]

西方心理學中的「元認知」活動就相當於反省心理學中的「內知智力」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