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江哈尼族傣族自治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中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1°39′~102°22′、北緯23°18′~23°55′。東與石屏縣毗鄰,南與紅河縣相連,西與墨江縣接壤,北與新平縣緊鄰。縣境南北長64.5千米,東西寬71.5千米,總面積2858平方千米。其中,山區面積2766.54平方千米,壩區面積91.46平方千米。縣人民政府駐澧江鎮,海拔380米,距省會昆明市216千米,距玉溪市紅塔區128千米。

2017年獲"國家園林縣城"稱號。[1]

歷史沿革

公元前109年以前,今元江縣境為傣族古國"勐達光"(漢譯"哀牢國")屬地。

蜀漢、西晉時名羅盤甸,屬興古郡地。

隋、唐時名步頭,屬黎州地。

宋大理時名因遠部、羅必甸,屬威遠瞼治地。

元至元元年(1264年)名羅盤部,屬元江路治地,至元二年(1265年)改為元江府,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設元江路。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設元江府。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設元江直隸州。

民國2年(1913年)改設元江縣,屬普洱道。

1949年8月成立元江縣臨時人民政府,屬蒙自專區。

1954年7月改屬玉溪專區。

1979年12月國務院批准成立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1980年11月22日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正式掛牌成立。

行政區劃

2011年下轄:3街道2鎮5鄉:澧江街道、紅河街道、甘莊街道、因遠鎮曼來鎮、羊街鄉、那諾鄉窪垤鄉咪哩鄉、龍潭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中南部,地處元江中上游,介於北緯23°19′至23°55′,東經101°39′至102°22′之間。東與石屏縣接壤,南與紅河縣相連,西與墨江縣毗鄰,北緊靠新平縣。縣人民政府駐澧江鎮,距玉溪市所在地130公里,距省會昆明210公里。縣境南北長64.5公里,東西寬71.5公里。總面積2858平方公里。

地貌

最高點海拔(阿波列山)為2580米,最低點海拔(小河垤)為327米,相對高差達2253米。 山區面積2766.54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96.8%,壩區面積91.46平方公里(元江壩、甘莊壩、因遠壩),占總面積的3.2%。

氣候

元江地處低緯高原,屬季風氣候,冬夏半年各受兩種不同的大氣環流影響,冬半年(即乾季11-4月)受北非及印度北部大陸乾暖氣流和北方南下的乾冷氣流影響,空氣乾燥溫暖,降水量少,蒸發快,晴天多,日照充足。夏半年(即雨季5-10月)受印度洋西南暖濕氣流和太平洋東南暖濕氣流的影響,空氣濕度大,降水量多,多陰寡照,形成了冬暖夏熱,冬春乾旱風大,夏秋多雨濕潤,乾濕季明顯,雨熱同季的氣候。

縣境內各地年平均氣溫12℃-24℃,最冷月平均氣溫7℃-17℃,最熱月平均氣溫16℃-29℃,極端最低氣溫-0.1℃--7℃,極端最高氣溫28℃-42.5℃,大於等於10度年積溫4000-8700度。無霜期200-364天,年平均降水量770-2400mm,雨季平均於5月16日開始,10月22日終止。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跨五個氣候類型,即熱帶、亞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寒帶。形成了"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山頂穿棉衣,山腰穿袷衣,山腳穿單衣"獨特現象。

自然資源

截至2006年,海拔1300米以下的熱區達166萬畝,海拔1000米以下待開發熱區面積有20多萬畝。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植被覆蓋率62.9%,森林覆蓋率41.5%。

已查明的礦產有金、銀、銅、鈷、鎳、石膏、蛇紋石等,其中鎳礦蘊藏量約53.3萬金屬噸,位居全國第二。

擁有野生動物資源100多種,農作物資源163種,經濟作物資源228種,林木資源2000多種,藥材資源58科87屬170多種,花卉品種資源61科224種。主要經濟作物有芒果、荔枝、香蕉、菠蘿、蘆薈、茉莉花等。

人口

2012年末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總戶數64119戶,其中:非農業戶18563戶;戶籍人口205744人,比上年增加193人,其中:男105837人,女99907人;農業人口170451人,非農業人口35293人。少數民族人口166532人,占總人口的80.9%,其中:哈尼族87307人;彝族45344人;傣族25021人。年內出生人數1686人,出生率8.31‰,年內死亡人數1046人,死亡率為5.15‰,人口自然增長率3.15‰,比上年增加0.85個千分點。

經濟

綜述

2012年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實現現價生產總值(GDP)431420萬元,比上年增加70971萬元,其中:第一產業(農林牧漁及其服務業)增加值128770萬元,比上年增加27773萬元;第二產業(工業及建築業)增加值113746萬元,比上年增加15710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88904萬元,比上年增加27488萬元。按2010年可比價格計算,實現生產總值385336萬元,增長12.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3893萬元,增長7.2%;第二產業增加值106570萬元,增長17.4%;第三產業增加值174873萬元,增長13.7%。人均生產總值19655元,比上年增加3158元,按可比價增長12.3%。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非公有制經濟共完成增加值184063萬元,按可比價增長19.8%,占GDP的比重為42.7%,比2011年上升0.7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2012年,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實現農林牧漁及其服務業總產值(現價)217952萬元,比上年增加47092萬元,按可比價比上年增長7.8%。其中:實現農業(種植業)產值167485萬元,比上年增加41556萬元,增長8.5%。

2012年蘆薈鮮葉產量32278噸,比上年增加8052噸,增長33.2%;實現農業產值1938萬元,比上年增加457萬元,增長30.9%;實現工業產值12078萬元,比上年增加836萬元,增長7.4%。茉莉花鮮花交易量達3800噸,比上年減少266噸,減6.5%;實現農業產值6643萬元,比上年增加1022萬元,增長18.2%;加工花茶4250噸,實現加工產值7380萬元,比上年增加1074萬元,增長17.0%。種植花卉10407畝,實現花卉產值18476萬元,比上年增加6984萬元,增長60.8%。青棗產量19695噸,實現產值6735萬元;香蕉產量42431噸,實現產值9182萬元。

第二產業

2012年末,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共有工業企業853戶,其中:國有工業4戶;集體工業3戶;有限責任公司10戶;股份有限公司6戶;私營工業67戶;個體工業763戶。實現現價工業總產值253201萬元,比上年增加50171萬元,其中:製糖業產值20353萬元,比上年增加1752萬元;鎳礦開發業產值16795萬元,比上年減少4957萬元。總產值中:國有及集體工業產值763萬元,占0.3%;股份制工業169966萬元,占67.1%;其他經濟類型工業82472萬元,占32.6%。全年完成現價工業增加值85219萬元,按可比價比上年增長17.1%。2012年,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規模以上(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以上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共17戶,實現現價總產值168222萬元,比上年增加32636萬元;實現增加值50810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8.1%;實現銷售收入173110萬元,比上年增加40543萬元,增30.6%;實現利稅總額2640萬元,比上年減少2188萬元,減45.3%。規模以上虧損工業企業9戶,虧損額為6866萬元,比上年減少782萬元。

第三產業

2012年,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9003萬元,比上年增加22729萬元,增長18%,其中:城鎮完成111622萬元,比上年增加15543萬元,增長16%;鄉村完成37381萬元,比上年增加7186萬元,增長23.8%。外貿進出口總額1539萬美元,比上年增加1038萬美元,增長207.2%。2012年共引進實施招商引資項目33項,比上年減少5項,實際利用縣外資金112241萬元,比上年增加24234萬元,增長27.5%。

2012年末,縣城內實有星級賓館4家,擁有床位571張。全年接待海外旅遊者133人次,比上年增加17人次,增長15%;接待國內旅客75.29萬人次,比上年增加8.72萬人次,增長13.1%;旅遊社會收入達46092.21萬元,比上年增加9838.05萬元,增長27.1%。

社會

科技事業

2012年末,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在人事部門登記的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311人,其中:正高級職稱2人,副高級職稱222人,中級職稱1441人,初級職稱1599人;在崗未評定職稱的專業人員47人。

教育事業

2012年末,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共有普通中小學校78所(不含幼兒園),其中:高中2所,職業中學1所,初中10所,小學65所;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共有在校學生29985人,其中:高中3396人,職中794人,初中8967人,小學16828人;共有幼兒園9所,其中:教辦4所,民辦5所,在園幼兒2970人;學前班61個班,共有學齡前在校兒童1606人;共有專任教師2190名,其中:高中234名,職中52名,初中584名,小學1320名;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畢業學生7443人,其中:高中944人,職中383人,初中3019人,小學3097人;高中畢業報考大學人數1097人,被錄取1065人,其中:本科410人,專科655人,錄取率達97.08%;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78%。

文化事業

2012年共演出42場次,觀眾達12.78萬餘人次;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10個鄉鎮(街道)文化站共組織各類文娛活動64場次,觀眾達8萬餘人次;放映電影792場,觀眾達9.2萬餘人次;縣圖書館藏書達20084冊;縣檔案館館藏檔案106全宗,38958卷。廣播電視事業繼續深入開展"村村通"創建工程,年末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達99%,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達98%。縣電視台全年共播出新聞2148條,在市級電視台播出666條,在省級電視台播出66條,在中央電視台播出4條,拍攝製作電視專題片12部,播出專欄節目26期。

體育事業

2012年,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共舉辦各種運動會47次,參賽人數達139340人次,向上級輸送各類體育人才10人,學校體育達標率95.58%,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體育人口占總人口數的39.0%。元江縣運動員全年共獲得省、市級比賽金牌14枚,銀牌22枚,銅牌19枚。

旅遊景點

1985年發現的它克崖畫經專家考證,成畫年代為距今三千年前後原始社會晚期,畫面描繪了古代人類的圖騰崇拜以及生產、生活情景,是少見的藝術珍品和研究古代人類社會的寶貴資料。崖畫位於青龍廠鎮它克村東北的紮營峰南麓。崖畫長19.5米,高3米,繪各種圖象92個,畫用赭紅色畫成。崖畫之上200米,有一個水平溶洞,當地人稱"陰賓洞"。洞內高大寬敞,幽深,洞口向陽,避風,乾燥,適宜穴居,推斷為崖畫人居住過。崖畫畫面反映的是人類對太陽、星星、天體、自然的崇拜和對人類始祖--母親的崇拜和性崇拜。

1987年12月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列為雲南省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元江彩色膏林

元江彩色膏林距縣城8公里,位於官倉附近的石膏箐,有公路直通景區。元江彩色膏林因發育於含石膏膏鹽岩系,呈密集的峰林而得名,互層狀的含石膏頁頁泥岩,經雨水沿垂直裂隙淋蝕形成峰叢,加之原岩物質組分的差異性,構成灰綠、灰紫、灰紅、黃褐色等色調的彩色圖案。柱體多下粗上尖,且稍帶渾圓,高約40-50米,峰叢在平緩斜坡上高百餘米。

哈尼雲海梯田

那諾哈尼雲海梯田位於那諾鄉政府駐地的東面和南面坡度平緩的山樑上,距縣城66公里。梯田鱗次櫛比,循坡面布置連片。

民族文化

金芒果節

元江金芒果節自2004年開始,每年一屆,具體節日時間由縣政府根據當年芒果成熟的時間擬定後向社會公布,一般在公曆每年的6月上旬或中旬。

哈尼族

玉溪市哈尼族的傳統文化比較發達,禁忌習俗比較繁多,涉及生產生活多個領域,這些限制性規範和忌諱習慣具有眾多豐富多彩的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哈尼族以多神崇拜和祖宗崇拜為主要內容,村內有山神廟,每年農曆二月的第一個屬龍日舉行"祭龍"節活動。祭龍就在山神廟裡或林旁的"龍樹"下舉行,"山神 廟"和"龍樹"是不准任何人去破壞、侵害的,否則會被全族人民或神靈懲罰。正月做"封山會",一年一次,會期一天,主要是制定嚴禁亂砍濫伐、封山育林規約,違者罰油、罰款,罰鑲街心、修路等。嬰兒降生是大事,此時家中門頭掛上用竹筍剪成的人形標誌,以示消災避邪,忌諱外人入屋,只有同宗婦女和外祖母才能進入"月子房"。喪葬習俗中,有的地方在外死亡的人,抬回家時不得由大門進家,要由後山牆撬開個洞將屍體抬入家內,洗身入棺,然後發喪安葬;有些地方,孕婦、嬰兒、在外暴死者不得抬到宗族公共"墳山"埋葬。

多塔人跟漢族同時過春節,但年節的內容與活動方式卻較多地保持着該民族固有的特色。

哈尼黃飯節

每年陽春三月的第一個屬羊日,是元江哈尼族歡慶"開秧日"的黃飯節。

這天,家家戶戶都備辦美味佳肴。用"染飯樹"汁水浸泡糯米,燕出噴香的黃色糯米飯,煮好紅鴨蛋,向報春的布穀鳥虔誠敬獻。村村寨寨的小伙子和姑娘們,會聚在一個適中的山野草坪上,歡慶節日。男女青年藉此良機,相互嬉戲,唱山歌、吹樹葉,藉以選擇對象,談情說愛。

哈尼長街宴

按照哈尼族古老的曆法,每年農曆十月第一個龍日為新年的第一天。新年當天,一個個哈尼族居住的村寨,都要在村寨中心擺上長長的酒宴,全村同樂,輪流喝酒,共慶象徵他們團結和睦、吉祥幸福的節日。

哈尼苦扎扎節

元江尼哈族傳統的"苦扎扎"開始於每年五月的第一個申猴日,歷時三至五天,是預祝五穀豐登,人畜康泰的隆重節日。

哈尼十月年

"十月年";哈尼語為"米索扎"、"年收扎勒特"。節日從十月的第一個辰龍日開始,至申猴日結束,歷時5至6天。年節頭天拂曉,在鑼鼓聲中,婦女們忙着舂糯米粑粑、和糰子面,男人殺豬宰雞,烹製美味佳肴。早上各家要在大門外天井裡宰殺一隻大紅公雞,就地煮熟,全家共食。這天村中廣場架起鞦韆,無論男女老少都要盪一盪。

白族

白族三月街

三月街又稱"團圓會"、"天子會",農曆三月十八日二十四日隆重舉行。

節日期間,舉行"耍獅子"、"耍龍燈"、"蚌殼燈"、"妝八仙"、"耍草龍"、"彈洞經"、"盪鞦韆"等活動,隆重盛大,即使散居在東南亞各國的白族僑民,哪怕星夜兼程,也要趕回參加盛典。白族火把節

因遠白族歷史悠久,文化淵源流長,形成了其獨具一格的民族風情、習俗。其中,"火把節"就是因遠白族極具代表性的傳統節日之一。據史料記載,南詔時,白族首領段氏率師到因遠"駐師牧馬",今因遠壩的"營盤山"、"系馬樁"、"南嶽廟古柏"、"倒栽樹"等古蹟相傳即是當時白族官兵"駐師牧馬"遺址。又據民間傳說,段氏率師進入因遠村寨時,正值農曆六月二十五日夜晚,當地各族為段氏軍威所震懾,誠心歸順,男女老幼各點燃一束松明火把,家家戶戶門前亦豎起火光沖天的大火把,把大街小巷照得通明透亮,如同白晝一般,迎接段氏軍隊進村駐紮,白族人從此在因遠紮下了根,並世代繁衍生息。

火把節

每年到了農曆六月二十五日前幾天,白族小伙和姑娘相約,到離村很遠的深山老林里去挑選松樹,去皮後剖成長短均勻的白柴片,作節日火把用料。到了節日這天,家家戶戶在大門前插上高達丈余的火把,在火把上掛上連串的鞭炮,插上五彩繽紛的紙花和紅彤彤的金鳳子花,用來烘托節日氣氛。夜晚,除了點燃起各家門前固定的大火把之外,男女青少年各舉一束扎得十分結實而又相當漂亮的火把,通街達巷"斗火把架",每次斗四五十個回合,以一方火把斗熄戳散告輸。

傣族

花腰傣婚俗

傣雅和傣仲俗稱花腰傣,這裡所講的就是花腰傣古老的婚俗禮儀。"串姑娘",又稱"串寨",這種風俗在中國很多少數民族中部普遍存在,只是叫法不同,形式各異,如苗族叫"串月亮"、"走寨",瑤族叫"爬樓",布依族叫"逛場"等,都是男女青年自由戀愛的方式。花腰傣的"串姑娘"是男女青年在一些公開場合,如正月花街節、端陽花街節、春節、歌場,相互了解對方的寨子、名字、一般的家庭狀況,一旦看中了對方。小伙子便開始"串姑娘"的活動,女青年們則三五成群地到田地邊、竹林下、水溝旁等地方,低聲吟唱着 "罕木生騷"小調,盼望着心上的小伙子來串玩。

"罕木生騷"小調中的這句唱詞"卜少卜冒墨嶺根",就是此時此景最好的寫照,意思是"小姑娘、小伙子互相傾訴着心裡話"。

"喝小酒",男女青年經過"串寨"活動,自由戀愛,訂下百年之好以後,便各自告訴自己的父母親。便由男方的母親和一個已婚婦女擇日到女方家說親,帶去的禮物只有一個精美的篾飯盒,盒內盛有糯米飯、瘦肉等食品,女方父母若拒絕收下禮品。表示不同意這門婚事,若女方父母收下禮品,則表示同意這門婚事,並殺雞串鵝招待客人。數日後,男方母親又帶上一對銀手鐲、一隻雞、一隻鴨子,兩斤酒和禮金,到女方家訂親,並和女方父母交換酒杯,商訂結婚日子。

城市榮譽

2017年獲"國家園林縣城"稱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