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史·胡長孺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元史·胡長孺傳出自《元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原文

①胡長孺,字汲伸,婺州永康人。至元二十五年,詔下求賢,有司強起之。至京師,待詔集賢院。既而召見內殿,拜集賢修撰,與宰相議不合,改教授揚州。元貞元年,移建昌,適錄事闕官,檄長孺攝之。時程文海方貴顯,其家氣焰薰灼,即違法,人不敢呵問,其樹外門,侵官道,長孺亟命撤之。

②大德丁未,浙東大侵,戊申,復無麥,民相枕死。宣慰同知脫歡察議行賑荒之令,斂富人錢一百五十萬給之,至縣,以余錢二十五萬屬長孺藏去,乃行旁州。長孺察其有乾沒①意,悉散於民。閱月再至,索其錢,長孺抱成案進曰:「錢在是矣。」脫歡察怒日:「汝膽如山耶!何所受命,而無忌若此!」長孺曰。「民一日不食,當有死者,誠不及以聞,然官書具在,可征也,」脫歡察雖怒,不敢問。

③縣有銅岩,頗峻險,惡少年狙伺其間,為過客患,官不能禁。長孺偽衣商人服,令蒼頭負貨以從,陰戒騶卒②十人躡其後。長孺至,岩中人突出要之,長孺方遜辭以謝,騶卒俄集,皆成擒,俾盡逮其黨置於法,夜行無虞。

④嘗有民荷溺器糞田,偶觸軍卒衣,卒抶傷之,且碎器而去,竟不知主名。民來訴長孺陽怒其誣械千市俾左右潛偵之,向抶者過焉,戟手稱快,執詣所隸,杖而償其器。

⑤永嘉民有弟質珠步搖③於兄者,贖焉,兄妻愛之,紿以亡於盜,屢訟不獲直,往告長孺,長孺曰:「爾非吾民也。」叱之去。未幾,治盜,長孺嗾④盜誣兄受步搖為髒,逮兄赴官,力辨數弗置,長孺曰「爾家信有是,何謂誣耶!」兄倉皇曰「有固有之,乃弟所質者。」趣持至驗之,呼其弟示曰:「得非爾家物乎?」弟曰「然。」遂歸焉。

⑥延祐元年,以病辭歸,不復仕,隱杭之虎林山以終,年七十五。 (注)①乾沒:占有。 ②騶(zōu)卒:騎馬的士卒。③珠步搖:一種首飾。④嗾(sǒu):教唆,指使。

譯文

胡長孺,字汲仲,是婺州永康人。至元二十五年,皇帝下詔求賢,官吏強求他應召。到達京城,在集賢院等待詔命。不久,(皇帝)在內殿召見(胡長孺),任命他為集賢修撰,(他)與宰相意見不合,被調任為揚州教授。元貞元年,(他)被調到建昌,恰好錄事的職位空缺,上級官府有文書命胡長孺代理。當時,程文海正處於顯赫尊貴的地位,他家氣焰極盛,即使犯了法,也沒有人敢責問,他修建外門,侵占了官道,胡長孺立即命令他拆除掉。

大德丁末年,浙東鬧大饑荒,戊申年,麥子也沒有收成,老百姓餓死的人層層疊疊。宣慰同知脫歡察奉命賑災,從富裕戶斂錢一百五十萬補給災民。來到寧海縣時,把餘下的錢二十五萬托胡長孺收藏好,(自己)便轉往別處去了。胡長孺看出脫歡察有占有這筆錢的樣子,便全都散發給了災民。一個月後,脫歡察返回來了,(向他)索取那筆錢,胡長孺把救災案卷交給他說:「錢都在這裡了。」脫歡察很惱怒,說:「你的膽子有山那麼大呀!是誰命你乾的,而敢這樣放肆!」胡長孺說:「老百姓一天沒飯吃,一定有餓死的人,實在來不及向你上報,不過公文案卷都在這裡,可以證明這一點。」脫歡察雖然惱怒,但又不敢再責問。

縣裡有(一處地方叫)銅岩,(地形)很險要,(有一夥)年輕惡棍在暗中窺伺,成為過往客商的禍患,官府不能禁絕。胡長孺穿着商人的衣服,讓僕人背着財物而跟着他,暗中命令騎馬的士卒十人跟在他的後面。當胡長孺到達時,強盜們突然出現索要胡長孺等人(的財物),胡長孺正恭順地來謝罪(求情),騎馬的士卒即刻前來集合,(強盜們)都被抓捕,(胡長孺)派人將他們的同黨全部抓獲並依法處置,(以後人們)在夜晚行走不用擔憂了。

曾經有農民挑着尿罐到田裡澆糞,偶然碰到了軍中士兵的衣服,那士兵就打傷農民,並打碎尿罐而離開了,竟不知道打人士兵的名字。農民來告官,胡長孺假裝生氣說農民誣告,並將農民用枷鎖鎖在集市上,使手下人暗中偵察。原先打人的士兵路過,竟拍手稱快,(胡長孺命手下)將他抓到所屬的部隊,杖打他並要求他賠償農民的尿罐。

永嘉縣有一平民,弟弟(將一串)步搖珠抵押給哥哥,想贖回這串珠子,他的嫂子喜愛它,拿珠子被盜賊偷走了來欺騙他,多次訴訟都不能得到公正解決,前往(寧海縣)向胡長孺告狀,胡長孺說:「你不是我管轄的百姓。」呵斥他離開。不多久,在懲處盜賊時,胡長孺教唆(指使)盜賊誣告那位哥哥接受步搖珠作為贓物,(役卒)將哥哥逮捕來到衙門,(他)極力爭辯數次也得不到釋放,胡長孺說:「你家確實有這件首飾,怎麼說是誣告?」那位哥哥驚慌地說:「有固然有,是我弟弟所抵押的物品。」(胡長孺)催促(他)拿來檢驗,叫他弟弟來,說:「這不是你家的東西嗎?」弟弟說:「是。」於是(將首飾)歸還了弟弟。

延祐元年,(胡長孺)因為生病辭官回家,不再出來做官,隱居在杭州的虎林山直到去世,享年七十五歲。[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