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史·王檝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元史·王檝傳出自《元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原文

王檝,字巨川,鳳翔虢縣人。檝性倜儻,弱冠舉進士不第,乃入終南山讀書,涉獵孫、昊。泰和中,復下第,詣闕上書,諭當世急務,金主俾給事縉山元帥府。尋用元帥高琪薦,特賜進士出身,授副統軍,守涿鹿隘。太祖將兵南下,檝鏖戰三日,兵敗見執,將戮之,神色不變,太祖問日:「汝曷敢抗我師,獨不懼死乎?」對曰:「臣以布衣受恩,誓捐軀報國,今既僨軍,得死為幸!」帝義而釋之,授都統,佩以金符。從大軍破紫荊關,軍次雄州。

甲戌,授宣撫使,兼行尚書六部事。從太傅猛安率兵南征,下古北口,攻薊、雲、順等州,所過迎降,得漢軍數萬,遂圍中都。乙亥,中都降。檝進言曰:「國家以仁義取天下,不可失信於民,宜禁虜掠,以慰民望。」時城中絕粒,人相食,乃許軍士給糧,入城轉糶,故士得金帛,而民獲粒食。

時河間、清、滄復叛,帝命檝討之,復命駙馬孛禿分蒙古軍、漢軍三千屬檝,遂復河間,得軍民萬口。孛禿惡其反覆,欲盡誅之,檝解之日:「驅群羊使東西者,牧人也,羊何知哉!殲其渠魁足矣。釋此輩遷之近縣強者使從軍弱者使為農此天之所以畀我也何以殺為俱得全活。

帝命總括歸附工匠之數,將俾大臣分掌之。太師阿海具列諸大名以聞,帝曰:「王室撫可任是職。」遂命檝掌之。時都城廟學,既毀於兵,檝取舊摳密院地復創立之,春秋率諸生行釋菜禮,仍取岐陽石鼓列廡下。

癸巳,奉命持國書使宋。至宋,宋人甚禮重之,即遣使以金幣入貢。檝前後凡五往,以和議未決,隱憂致疾,卒於南。宋人重贈之,仍遣使歸其柩,葬於燕。 (節選自《元史•王檝傳》)

譯文

王檝.字巨川,鳳翔虢縣人。王械天性灑脫不拘.20歲考進士不中,於是進入終南山讀書,涉獵孫子、吳起兵法。泰和年間,考進士再次落榜,到朝廷上書,論說當時國家的緊要事務。金朝皇帝讓王檝到縉山元帥府供職。不久因元帥高琪的推薦,(朝廷)特別賜予他進士出身,任命他為副統軍,讓他守衛涿鹿隘口。太祖率軍南下,王檝激戰三天,戰敗被捕,準備處死他,王檝神色不變,太祖問他:「你怎麼敢抗拒我軍,難道不怕死嗎?」王檝回答說:「我以一介布衣受皇上恩惠,發誓以死報效國家,如今既然已經戰敗,能夠死是我的榮幸!」太祖認為他忠義有氣節而釋放了他,任命他為都統,佩戴金符。隨大軍攻破紫荊關,軍隊駐紮在雄州。

甲成年,朝廷任命王檝力宣撫使,兼管尚書省六部事務。隨從太傅猛安率軍甫征,攻下古北口,進攻薊州、雲州、順州等地,所經過的地方都迎接並歸降朝廷,獲得漢軍數萬人,於是包圍中都。乙亥年,中部投降。王檝上書奏請皇帝說:「國家用仁義取天下,不可失信於百姓,應當禁止搶劫掠奪,以撫慰百姓的期望。」當時,中都城中糧食斷絕,出現人吃人的現象,王檝於是允許軍士把供給的糧食,運進城中轉賣,因此,軍士得到了錢財和綢帛,百姓獲得了糧食。

當時.河間、清州、滄州又反叛朝廷,太祖命令王槭去討伐,又命駙馬孛禿分派蒙古軍、漢軍三千人歸王檝調用,於是收復了河間.俘獲軍民一萬人。孛禿憎惡河間百姓變化無常,想要把俘虜全部殺掉,王檝勸解說:「驅趕群羊使它們向東向西的,是牧羊人,牛羊知道什麼呢!處死他們的首領就足夠了。放過這些人,將他們遷到我們附近的縣,身體強壯的讓他們從軍,身體瘦弱的讓他們務農,這是上天賜給我們的,為什麼要殺掉他們呢!」那些俘虜便都活下來了。

太祖命令登記歸順的工匠人數,準備派大臣分別管理他們。太師阿海列出諸位大臣的姓名上奏,太祖說:「王宣撫可以擔任這個職務。」於是命令王檝管理這些工匠。當時都城的廟學都被戰亂毀壞,王檝選取過去樞密院的舊址童新建造了廟學,春秋兩季率領儒生舉行釋菜禮,並運來岐陽石.鼓分列兩邊廂房廊下。

癸巳年,奉命持國書出使宋朝曠到宋朝,宋朝人非常禮遇敬重他,當即派遣使臣攜帶金幣入朝進貢。至檝先後總共五次出使柬朝.因和議未能達成,暗自憂愁致病,死在南方。宋朝人厚贈送喪禮品,並派遣使臣送回王檝的靈柩,埋葬在燕京。[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