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史·李伯溫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元史·李伯溫傳出自《元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原文

李伯溫,李守賢之從兄也。長兄惟則,懷遠大將軍、平陽征行萬戶;次伯通。歲甲戌,錦州張致叛,國王木華黎命擊之,大戰城北,伯通死焉。伯溫行平陽元帥府事,鎮青龍堡,專任東征。知平陽已陷,弟守忠被執,選驍勇拒守,久之,金人盡銳來攻,守卒夜多遁去,李成開水門導敵入,伯溫登堞樓,謂左右曰:「吾兄弟仗節擁麾,受方面之寄,當以死報國。吾弟已被執,我不可再辱,汝等宜自逃生。」士卒皆猶豫不忍去,伯溫即拔劍殺家屬,投井中,以刃植柱,刺心而死。金人登樓,見伯溫抱柱如生,無不嗟嘆。

弟守正,自幼時嘗質於木華黎,後為平陽守,活俘虜甚眾,以功授銀青榮祿大夫、河東南路兵馬都元帥。歲庚寅,上黨、晉陽合兵攻汾州,將陷,守正以義赴援,眾寡不敵。別遣老弱百人,曳薪揚塵,多張旗幟,敵懼,遂解去。汾人持牛酒迎犒者,道不絕,且泣謝曰:「幸公完是州,德甚大,願奉是州以從。」關中兵屯吉州,酋領楊鐵槍以數千人叛,守正出兵擒之。軒成據隰州,守正往擊之中矢傷足及歸瘡甚會金人完顏合達攻平陽守正裹瘡戰歿。大帥以其兄守忠代之。

守忠官至銀青榮祿大夫、河東南路兵馬都元帥,兼知平陽府事。壬午冬,平陽公胡景山以青龍堡降。嘗從攻益都,北還,軍將彭智孫乘間據義州叛,守忠聞之,長驅抵城下,力戰,復之。丁亥夏四月,金紇石烈真襲擊平陽行營招討使權國王按察兒於洪洞,守忠出援之,會於高梁,師潰入城。平陽副帥夾谷常德潛獻東門以納金兵,城遂陷。金人執守忠至汴,誘以高爵,使降,守忠罵之,語惡,金人怒,置守忠鐵籠中,火炙死。 (節選自《元史•卷一百九十三•列傳第八十》,有改動)

譯文

李伯溫,是李守賢的堂兄。他的大哥李惟則,是懷遠大將軍、平陽征行萬戶。他的二哥李伯通。甲戌年,錦州張致反叛,國王木華黎命令部下攻打他,雙方在城北大戰,李伯通戰死了。伯李溫處理平陽元帥府的事情,鎮守青龍堡,專門負責東征這件事。李伯溫知道平陽城已經被攻陷,弟弟李守忠被抓,他挑選驍勇善戰的士兵據險堅守,很久以後,金人全部精銳部隊來攻城,守城的士兵大多連夜逃跑了。李成打開水門引導敵入進城,李伯溫登上城樓,對身邊的近侍說:「我兄弟堅守節操,擁有軍權,收到各方面的期待,應當意思報答國家。我的弟弟意境被抓,我不能再受到侮辱,你們應該各自逃生。」士兵們搜猶豫着不忍心離開,李伯溫就拔出劍殺了自己的家屬,自己投井裡,把刀豎在地上像柱子一樣,刀刺過他的心臟死了。金人登上城樓,看見伯溫抱着刀柱子像活着一樣,沒有不嘆息的。

李伯溫的弟弟李守正,在年幼的時候曾經在木華黎那裡做人質,後來擔任平陽太守,使俘虜活下來很多,因為戰功授予銀青榮祿大夫、河東南路兵馬都元帥等職。庚寅年,上黨、晉陽合兵攻打汾州,汾州城即將被攻陷,李守正憑藉仗義前去援救,雙方力量懸殊打不過。另外派遣一百名老弱士兵,拖着柴薪揚起塵土,多多豎立旗幟,敵人害怕(人多),於是撤去包圍離開了。汾州人拿着牛肉美酒迎接犒勞軍隊的人,在道路上不斷,並且哭泣着感謝說:「幸虧李公保全這汾州,功德很大,願意奉上這個聽從他的。」關中軍隊在吉州駐紮,酋領楊鐵槍率領幾千人反叛,李守正率兵捉拿他。軒成戰據隰州,李守正前去攻打他,被箭射中,傷到了腳足,等到回來,傷口已經很厲害。恰逢金人完顏合達攻打平陽,李守正帶着箭傷戰死。大帥讓他的哥哥李守忠代替他。

李守忠官至銀青榮祿大夫、河東南路兵馬都元帥,兼職管理平陽府的事情。壬午年的冬天,平陽公胡景山帶着青龍堡投降。李守忠曾經跟着攻打益都,從北方回來時,軍中大將彭智孫趁機占據義州反叛,李守忠聽說這件事,長途行軍迅速到達城下,奮力作戰,收復義州。丁亥年夏天四月,金紇石烈真襲擊平陽行營招討使權國王按察兒於洪洞,李守忠出兵救援洪洞,在高梁會戰,軍隊潰敗入城。平陽副帥夾谷常德暗中獻出東門來接應金兵,於是城池被攻陷。金人捉住李守忠,把他押到汴梁,用高高的爵位引誘他,想使他投降,李守忠怒罵金人,出語不好,金人發怒,把李守忠放在鐵籠里,用火烤死了他。[2]

作者簡介

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