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元史·安童傳出自《元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目錄

原文

安童,木華黎四世孫,霸突魯長子也。中統初,世祖追錄元勛,召入長宿衛,年方十三,位在百僚上。母弘吉剌氏,昭睿皇后之姊,通籍禁中。世祖一日見之,問及安童,對曰:「安童雖幼,公輔器也。」世祖曰:「何以知之?」對曰:「每退朝必與老成人語,未嘗狎一年少,是以知之。」世祖悅。四年,執阿里不哥黨千餘,將置之法,安童侍側,帝語之曰:「朕欲置此屬於死地,何如?」對曰:「人各為其主,陛下甫定大難,遽以私憾殺人,將何以懷服未附?」帝驚曰:「卿年少,何從得老成語?此言正與朕意合。」由是深重之。

至元二年秋八月,拜光祿大夫、中書右丞相,增食邑至四千戶。辭曰:「今三方雖定,江南未附,臣以年少,謬膺重任,恐四方有輕朝廷心。」帝動容,有間曰:「朕思之熟矣,無以逾卿。」八年,陝西省臣也速迭兒建言,比因饑饉,盜賊滋橫,若不顯戮一二,無以示懲。敕中書詳議,安童奏曰:「強、竊均死,恐非所宜,罪至死者,宜仍舊待報。」從之。

二十三年夏,中書奏擬漕司諸官姓名,帝曰:「如平章、右丞等,朕當親擇,余皆卿等職也。」安童奏曰:「比聞聖意欲倚近侍為耳目,臣猥承任使,若所行非法,從其舉奏,罪之輕重,惟陛下裁處。臣謂銓選之法,自有定製,其尤無事例者,臣常廢格不行,慮其黨有短臣者,幸陛下詳察。」帝曰:「卿言是也。今後若此者勿行,其妄奏者,即入言之。」

二十四年,宗王乃頗叛世祖親討平之宗室詿誤者命安童按問多所平反嘗退朝自左掖門出諸免罪者迎謝或執轡扶上馬安童毅然不顧有乘聞言於帝曰:「諸王雖有罪,皆帝室近親也,丞相雖尊,人臣也,何悖慢如此!」帝良久曰:「汝等小人,豈知安童所為?特辱之使改過耳。」三十年春正月,以疾薨於京師樂安里第。 (節選自《元史•列傳第十三》)

譯文

安童,是木華黎的四世孫,霸突魯的長子。中統初年,世祖皇帝為追念功臣,把他召入長宿衛,這時安童才十三歲,官位已在百官之上。他的母親是弘吉剌氏,昭睿皇后的姐姐,隨便出入禁宮。世祖有一天看見她,問到安童的事,回答說「安通雖然年紀小,但是是輔佐皇帝的人才」。

世祖說:「你從哪裡知道的呢?」回答說:「每次退朝時,一定和老臣講話,從未親近一個年輕人,我是通過這個知道的。」世祖很高興。中統四年,抓到阿里不哥的黨羽一千多人,將要處置,安童在皇帝旁邊侍候,皇帝對他說:「我將要治這些人的死罪,怎麼樣?」回答說:「他們也是為了自己的主人,如今您剛平定天下,就因為私人的仇恨殺人,這樣怎樣來收服至今未歸附的人呢?」皇帝很驚奇的說:「你是個少年,怎麼說的話卻如此老道?你說的正合我的意思。」因此特別器重他。

至元二年秋八月,官封光祿大夫、中書右丞相,食邑增加至四千戶,安童推辭說:「如今雖然三個方向已經平定,但江南尚未歸附。我這麼年輕,就被委以這麼重的任務,恐怕各個地方會輕視朝廷。」皇帝深受感動,一會說:「我已經考慮成熟,沒有人比你合適。」八年,陝西省地方官也速迭兒建議:由於他那裡饑荒,盜賊橫行,如果不公開整治一兩個,不能威懾。皇帝傳書至中書省讓他們詳議,安童上奏說:「把強盜、竊賊均處死,恐怕不合適,犯了死罪的才能照舊處以死刑。」皇帝聽從了他的意見。

二十三年夏,中書省奏擬漕司官員的名單,皇帝說:「像平章、右丞等等這樣的官職我親自任命,別的你們就定吧。」安童上奏說:「最近聽說皇帝您希望依靠近侍為你的耳目,我不才而接受任命,如果我行為不法,聽從他們舉報,罪的大小,請皇帝你裁定。我認為所謂的甄選官吏的方法,是有一定的確定的規定的,那些特別沒有作為的我常常廢棄不用,考慮到之中有說我壞話的人,希望你明察秋毫。」皇帝說:「你說得對。今後像這樣沒有作為的不要任用他們,有妄自上奏的人,就來告訴我。」

二十四年,宗王乃顏反叛朝廷,世祖親自討伐平叛。(以前)受牽連入罪的宗室,詔命安童查究審問,多數宗室被平反。有一次,安童從朝堂上下來,從左掖門出宮,那些被免去罪責的宗室爭着迎上前表示感謝,有的還手執馬韁繩扶他上馬,安童一概不予理睬。有人趁機向皇帝說:「各位王子雖說有罪責,都是帝王的近親,丞相雖然尊貴,也只是人臣啊,為什麼違逆不敬如此啊!」皇帝很久才說:「你們這些眼界狹小氣量狹小之人,哪裡知道安童所作所為的用意呢?安童故意侮辱他們讓他們改過自新啊。」三十年春正月,因為疾病死在京城樂安的府第里。[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