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丹丘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元丹丘歌》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元丹丘歌》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詩。

此詩讚揚元丹丘,把元丹丘寫成一個能騎龍升天、橫河跨海的神仙,表達了詩人對老友的美好祝願,同時也是對老友的戲謔。全詩語言自然天成,句式富有變化,結構上有一種長短相間,循環復沓的音樂美。

此詩當作於李白與元丹丘在開元中嵩山隱居的時期,具體時間約為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李白對求仙學道十分入迷,信奉「長生久視」的神仙之術。元丹丘是李白志同道合的朋友,當時兩人一起在嵩山隱居。李白很佩服元丹丘的道術,因作此詩。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元丹丘歌[1]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作者;李白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原文=

《元丹丘歌》

元丹丘,愛神仙。朝飲潁川之清流,暮還嵩岑之紫煙,

三十六峰長周旋。長周旋,躡星虹,身騎飛龍耳生風,

橫河跨海與天通,我知爾游心無窮。

白話譯文

元丹丘啊,愛神仙,早上你還在潁川的清流中飲水,

晚上就回到紫煙繚繞的高山中來了,你常在嵩山的三十六峰上來回盤旋。

你來往於群峰之間時,身騎飛龍,耳邊呼呼生風,其速度之快可追趕流星。

你可橫跨河海與天相通,我知道你是想游無窮之境,追求無邊的快樂啊。

詞句注釋

元丹丘:李白二十歲左右在蜀中認識的道友,是李白一生中最重要的交遊人物之一,曾一起在河南嵩山隱居。

愛神仙:一作「好神仙」。「好」字似更合理。

潁川:這裡指潁水,即今潁河,源出河南省登封市嵩山西南陽乾山,東南流至今安徽潁上縣東南入淮河。

嵩岑:嵩山之顛。岑,山小而高曰岑,此泛指山。紫煙:紫色的雲氣。

三十六峰:王琦注引《河南通志》:嵩山,居四岳之中,故謂之中嶽。其山二峰,東曰太室,西曰少室。南跨登封,北跨鞏邑,西跨洛陽,東跨密縣,綿亘一百五十餘里。少室山,潁水出焉。共有三十六峰。

躡星虹:謂登上星宿和彩虹。躡是踏的意思。星虹,指流星和虹霓。

與天通:上通天界。《列仙傳·陶安公傳》:朱雀止冶上曰:「安公安公,治與天通。七月七日,迎汝以赤龍。」

「我知」句:此句《文苑英華》作「我知爾心游無窮」。《莊子·在宥篇》:廣成子曰:「故余將去女,入無窮之門,以游無極之野。」

整體賞析

道教的神話常常會激超詩人的豐富想象,仿佛道士們過的也是神仙生活,也能擺脫人世間的種種限制,享受神仙的超脫和自由,以滿足他們嚮往自由的心理和願望。這首詩的基本內容就是這樣。

「元丹丘,愛神仙。」正因為元丹丘喜好神仙之術,所以他才長期在嵩山修煉。下三句就是他常年在嵩山中求仙學道的誇張描寫:「朝飲潁川之清流,暮還嵩岑之紫煙,三十六峰常周旋。」詩中把元丹丘長期在嵩山的活動浪漫化,誇張地說成是一天之內的活動,仿佛他已成仙得道,有了神仙飛騰之術。早上,他還在清清的潁川邊飲水,晚上就出現在紫煙繚繞的嵩山峰頂,在嵩山三十六峰的絕頂燦列處都有元丹丘的蹤跡。嵩山在今河南登封,是五嶽之一的中嶽。唐時這裡是道教最盛的地方。著名的道教勝地嵩陽觀和中嶽廟就在這裡。嵩山有太室、少室二山,二山各有三十六峰,共計七十二峰。大概在唐時嵩山有名字的只有三十六峰,後來愈來愈多,但三十六峰也只是一個約數,言其多而已。

下面詩中着重寫元丹丘的神通:「長周旋,躡星虹。身騎飛龍耳生風。橫河跨海與天通。」以上詩句意即腳踏星虹,身騎飛龍,速度之快,星馳電閃,只覺得兩耳生風。可以橫跨江河,飛越大海,在天空自由邀游,一直通向神話中的天國。這與屈原《離騷》中的乘飛龍遨遊天國是同一寓意,即借飛升以嚮往自由,借遊仙以寄託理想。

詩的最後一句說。「我知爾游心無窮。」《文苑英華》「游心」作「心游」,意思就更為明顯。原來「躡星虹」、「乘飛龍」,「橫河跨海」的無窮之游,都只是「心游」而已。這一切都是詩人想象中的產物。並非真實。原來只是精神上的一番自由和逍遙之游。這與莊子「游心」(《莊子·則陽》:「知游心於無窮。」)的精神遨遊是完全一致的。

此詩讚揚元丹丘愛神仙。「愛神仙」是全詩之眼。詩中故意把元丹丘寫成一個能騎龍升天、橫河跨海的神仙,表達了詩人對老友的美好祝願,也是對老友的戲謔。李白真心希望元丹丘像神仙一樣的自由快活,當然這也是李白自己的願望。詩是歌謠體,用三、三、七的句式,使詩句更加活潑,富有變化。詩的前半首和後半首結構重疊,有一種長短相間,循環復沓的音樂美。後半首的首句與前半首的來句還用頂針格的修辭手法,使前後段自然銜接,天衣無縫。此詩有語言明白如話,自然天成的民歌風味,讀起來朗朗上口。由此可見,李白在學民歌方面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此詩就是他學習民歌的優秀結晶。

名家點評

中國李白研究會原副會長詹福瑞等《李白詩全譯》:「詩為遊仙體。」

江蘇大學教授李金坤《李白遊仙詩世界之形態、模式及其審美意義》:「(『長周旋』三句)豪邁。」

作者簡介

李白[2](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3]

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4]

視頻

康震:大詩人李白的氣韻與風采

參考資料

  1. 《元丹丘歌》 詩詞古文網;
  2. 李白簡介 古詩文網
  3. 且把詩文釀美酒,再斟一杯君願否? 搜狐首頁,發布時間;2017-07-11 16:39
  4. 「李白」詩詞全集(982首)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