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氏唐松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傅氏唐松草 學名:Thalictrum urbainii Hayata 別名:臺灣唐松草、臺灣鐵大鳥[1]、森氏唐松草、福氏唐松草、金瓜石唐松草,毛茛科(Ranunculaceae)唐松草屬(Thalictrum),為臺灣特有原生種植物。[2]
生態習性
傅氏唐松草為臺灣特有種,最初被發現的時間是在1903年6月30日,地點位在臺北大屯山海拔約600公尺之處。臺灣全島低至中高海拔山區,常見陰暗潮濕之森林底層及森林邊緣。毛茛科(Ranunculaceae)唐松草屬(Thalictrum)約有150種,分布在北溫帶地區,為多年生草本植物,Thalictrum 屬名為該植物的希臘文名稱。臺灣共有7種,包括5種特有種,2種原生種。花期從11月至翌年6月,隨著海拔高度不同略有變化,植株並不高,偶爾會遇見群聚生長在一起,非常壯觀。細長的花梗托著白色或粉紅色小花,雖然無花瓣,但眾多的雄蕊聚集,模樣像極了啦啦隊彩球,非常可愛也相當討喜。
植物特性為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株高10-40公分,莖多分枝,無毛。基生葉2-3回,3出複葉,小葉9-27枚,3-7掌狀淺裂,卵形、倒卵形至橢圓形,長6-39mm,寬5-35mm,基部楔形,圓鈍或截形,有時心形,全緣,上表面深綠色,兩面光滑兩面無毛,托葉膜質,無毛,全緣或近全緣。聚繖花序或圓錐花序,頂生,花白色至淡粉紅色,花梗無毛,萼片4,倒卵形,長3-3.5mm,寬1.5-2mm,先端極尖或鈍或多或少齒狀,3主脈,幾乎無毛,早落,無花瓣,雄蕊多數,長5-7.2mm, 花藥橢圓形,花絲線形,心皮15-30枚,無毛,長2-3.5mm,花柱短,花徑約15mm。瘦果,披針形,具長柄,長4-7mm,10-25枚。[3]
毛茛科的唐松草,台灣有6種,除了本種外,類多分佈於中高海拔,能見度不高。傅氏唐松草則全島低海拔地區潮濕地和林緣均有她的蹤影。莖光滑。基生葉2-3回3出複葉;小葉9-27,寬卵形,葉端3淺裂。萼片4,白色;花瓣缺。雄蕊多而長,白色。整朵花就像爆開的煙火球。花徑約1 -1.5c m。花萼4片白色,易讓人誤以為花瓣。雄蕊多且長,在其包覆下,不見花柱。[4]
植物發現者
臺灣特有原生種植物傅氏唐松草(Thalictrum urbaini)是由羅馬教皇派遣公教宣教師佛里神父(Urbain Jean Faurie)發現的。由佛里神父發現的新種植物約700種,以佛氏、傅氏為名,如佛氏通泉草(Mazus fauriei)、傅氏鳳尾蕨(Pteris fauriei)、傅氏唐松草(Thalictrum urbaini)、傅氏三叉蕨(Tectaria fauriei)、大花傅氏唐松草(Thalictrum urbaini)、傅氏擬鱗毛蕨(Dryopsis x fauriei),都是以他命名。農委會林試所存放的標本中,即有48份來自他的採集,其中25份為模式標本。
早田文藏發表的台灣植物種類,根據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大場秀章新書,光以新紀錄及新種即達1700種,也有學者估算台灣植物約1/4由其命名發表,如民眾熟悉的台灣冷杉(Abies kawakamii、台灣五葉松(Pinus morrisonicola)、台灣二葉松(Pinus taiwanensis)、巒大杉(Cunninghamia konishii)、台灣扁柏(Chamaecyparis obtusa)、玉山金絲桃(Hypericum nagasawae)、玉山假沙梨(Photinia niitakayamensis)等;直接以早田命名,如早田氏山毛櫸(台灣水青岡,Fagus hayatae)、早田氏草莓 (Fragaria hayatai)、早田氏鼠尾草(Salvia hayatana)、早田氏冬青(Ilex hayataiana)、早田氏菝契(Smilax hayatae)等。
1913年身體日漸衰弱的法國神父佛里第二次來台採集植物,雖然他滿腹雄心,要為歐洲學者帶回台灣採集的植物,卻因病功虧一簣,他最後一次的採集地點是花蓮港,並且採集了黃花石斛,後經早田文藏發表為新種(Dendrobium pere-fauriei Hayata),最後疑似染病,1915年7月5日病逝台北,結束他40年日本宣教生涯,以及嘆為觀止的植物採集人生;享年68歲(1847年-1915年)。[5]
影片
資料庫
- 楊遠波,劉和義,呂勝由 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二卷
- 中國植物物種名錄(CP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