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偶書 劉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偶書
圖片來自紅動中國網

偶書是一首七言絕句。此詩以「磨損的刀」比喻詩人胸中受到壓抑的正義感,表現出其心中的複雜情緒和俠義、剛烈的個性。全詩構思新奇,比喻警辟,氣魄宏大,音節響亮,以高昂的調子慷慨悲歌,唱出了「野夫」不平則鳴的心聲

原文

劉叉〔唐代〕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間萬事如毛。

野夫怒見不平處,磨胸中萬古刀。

譯文

  每天太陽從東方升起的時候,人世間紛繁複雜多如牛毛的事便開始一件件發生。很多不平之事發生在周圍,心裡充滿了憤怒,於是不斷對它們進行抨擊,但不平事太多,多得把胸中那把與不平之事相抗爭的「刀」都漸漸地磨損了。

鑑賞

  此詩載於《全唐詩》卷三百九十五。下面是原揚州大學教授李廷先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這是一首詩風粗獷,立意奇警的抒懷詩。奇就奇在最後一句:「磨損胸中萬古刀。」

  詩中說,每天太陽從東方升起,人世間紛繁複雜的事情便一一發生。韓愈也有「事隨日生」的詩句,意思相同。當時正是唐代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外族侵擾的混亂時期。詩人經常看到許多不合理的事情:善良的人受到欺壓,貧窮的人受到勒索,正直的人受到排斥,多才的人受到冷遇。每當這種時候,詩人便憤懣不平,怒火中燒,而結果卻不得不「磨損胸中萬古刀」。

  作者是個富有正義感的詩人。《唐才子傳》說他在少年時期「尚義行俠,旁觀切齒,因被酒殺人亡命,會赦乃出,更改志從學。」這位年少時因愛打抱不平而鬧過人命案的人物,雖然改志從學,卻未應舉參加進士考試,繼續過着浪跡江湖的生活。他自幼形成的「尚義行俠」的秉性,也沒有因「從學」而有所改變,而依然保持着傲岸剛直的性格。只是鑑於當年殺人亡命的教訓,手中那把尚義行俠的有形刀早已棄而不用,而自古以來迭代相傳的正義感、是非感,卻仍然珍藏在作者胸懷深處,猶如一把萬古留傳的寶刀,刀光熠爍,氣沖斗牛。然而因為社會的壓抑,路見不平卻不能拔刀相助,滿腔正義怒火鬱結在心,匡世濟民的熱忱只能埋藏心底而無法傾瀉,這是十分苦痛的事情。他胸中那把無形的刀,那把除奸佞、斬邪惡的正義寶刀,只能任其銷蝕,聽其磨損,他的情緒十分激憤。詩人正是以高昂響亮的調子,慷慨悲歌,唱出了他自己的心聲。

  這首詩用「磨損的刀」這一最普通、最常見的事物,比喻胸中受到壓抑的正義感,把詩人心中的複雜情緒和俠義、剛烈的個性鮮明地表現出來,藝術手法十分高妙。在唐代詩人的作品中,還沒有看到用「刀」來比喻人的思想感情的。這種新奇的構思和警辟的比喻,顯示了劉叉詩歌的獨特風格。

簡析

  《偶書》是一首七言絕句。此詩以「磨損的刀」比喻詩人胸中受到壓抑的正義感,表現出其心中的複雜情緒和俠義、剛烈的個性。全詩構思新奇,比喻警辟,氣魄宏大,音節響亮,以高昂的調子慷慨悲歌,唱出了「野夫」不平則鳴的心聲。

劉叉

劉叉,唐代詩人。生卒年、字號、籍貫等均不詳。活動在元和年代。他以「任氣」著稱,喜評論時人。韓愈善接天下士,他慕名前往,賦《冰柱》、《雪車》二詩,名出盧仝、孟郊二人之上。後因不滿韓愈為諛墓之文,攫取其為墓銘所得之金而去,歸齊魯,不知所終。[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