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偏花黃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連接偏花黃芩

偏花黃芩(學名:Scutellaria tayloriana Dunn)為唇形科黃芩屬下的一個植物種。莖直立或上升,有時具匍匐根莖,葉通常僅有3-4對,初時如蓮座狀排列。

  • 中文學名 偏花黃芩
  • 拉丁學名 Scutellaria tayloriana Dunn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 合瓣花亞綱
  • 目管狀花目 科唇形科
  • 亞 科黃芩亞科
  • 屬黃芩屬
  • 亞 屬黃芩亞屬
  • 組頂序黃芩組
  • 亞 組寬葉黃芩亞組
  • 系韓信草系

目錄

形態特徵

生長環境

分布範圍

主要價值

偏花黃芩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或上升,有時具匍匐根莖,連花序高8-30厘米,粗1.2-2.5毫米,四棱形,被白色具節長柔毛,基部多少木質化。葉通常僅有3-4對,初時如蓮座狀排列,以後由於節間伸長呈交互對生,中部葉最大,堅紙質,橢圓形或寬卵狀橢圓形,長4.5-5.5厘米,寬3.8-4.5厘米,下部葉及近花序葉變小,先端圓形或鈍,基部心形或圓形,邊緣具淺波狀圓齒,上面綠色,下面較淡,具橙色腺點,兩面均被白色具節糙伏毛,尤以下面沿脈上為甚,側脈約4對,上面不顯著,下面突出,在葉緣內方網結;葉柄長1-5厘米,中部者最長,扁平,密被白色具節長柔毛。花對生,於莖頂上排列成背腹向的總狀花序;總狀花序長7-15厘米;花葶狀,序軸被具節長柔毛,序梗長1-4.5厘米;花梗長約2毫米,有具節長柔毛;苞片小,卵圓形,向花序頂端漸窄,長約4毫米,寬約2毫米,全緣,無柄,被長柔毛及腺點。花萼長約2.5毫米,密被短柔毛。花冠淡紫至紫藍色,長(1.5)-1.8-2.5(3)厘米,基部成曲膝狀,向上漸寬,喉部寬達6毫米,外面疏被微柔毛,內面僅下唇及冠筒中部後方被微柔毛餘部無毛,冠檐2唇形,上唇盔狀,先端微凹,下唇中裂片半圓形,兩側裂片卵圓形。雄蕊4,二強;花絲細長,扁平,中部以下被纖毛。花盤肥厚,傾斜,前方隆起斜上;子房柄較長或不甚明顯。花柱細長,無毛。子房光滑。小堅果未詳。花期3-5月。[1]

偏花黃芩生長環境

生長於林下灌叢中或曠地上。

偏花黃芩分布範圍

產自廣東湖南西南部廣西東北部,貴州。

民間用根入藥,治熱咳、吐血及血痢。

偏花黃芩的播種方法

種子處理:京黃芩種子用40~45℃溫水浸泡5~6小時或室溫下自來水浸泡12~24小時,撈出稍晾,置於20℃左右溫度下保濕催芽,待部分種子裂口出芽時即可播種。

播種時間:京黃芩一般春播3~4月份,秋播9~10月間,在土壤水分有保障的情況下以四月中旬前後地下5厘米地溫穩定在15℃時為宜,播種方法為散播、點播、條播三種,宜淺不宜深。

播種方法:京黃芩播種每畝用種1~2斤,種子播種後要覆蓋細濕土2~2.5厘米,同時還要適時鎮壓和覆蓋地面,保持土壤濕潤至出苗。[2]

偏花黃芩的種植方法

間苗定苗:黃芩在採取種子直播時,當幼苗長到4厘米高時要間去過密和瘦弱的小苗,按株距10厘米定苗,育苗地不必間苗。

中耕除草:黃芩幼苗出土後應及時鬆土除草,並結合鬆土向幼苗四周適當培土,保持疏鬆、無雜草,一年需要除草3~4次。

合理施肥

施肥:黃芩苗高10~15厘米時追肥1次,施用量為每畝用人畜糞水1500~2000千克,6月底~7月初畝追施過磷酸鈣20千克、尿素5千克,行間開溝施下,覆土後澆水。

追肥:黃芩次年收穫的待植株枯萎後於行間開溝每畝追施腐熟廄肥2000千克、過磷酸鈣20千克、尿素5千克、草木灰150千克,然後覆土蓋平。

排水灌水:黃芩耐旱怕澇,地內積水或雨水過多,雨季需注意排水,田間不可積水,否則易爛根,遇嚴重乾旱時或追肥後可適當澆水。

摘除花蕾:黃芩在抽出花序前,將花梗減掉,可減少養分消耗,促使根系生長,提高產量。

病蟲防治

葉枯病:清潔田園,初期噴灑1:1:200波爾多液,或用50%多菌靈1000倍液防治。

根腐病:注意排水,實行輪作,及早撥出病株燒毀,病株處土壤用石灰消毒。

黃芩舞蛾:黃芩舞蛾發生時可用90%敵百蟲防治。[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