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杯·鶩落霜洲 柳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傾杯·鶩落霜洲詞的上片工巧地描畫出一幅有聲有色、聲色並茂的秋色圖;下片寫詞人對別後佳人的無限思戀,又因「水遙山遠」既不能通信更不能相見,於是離愁萬緒、無限悲傷,以致其身心俱損、憔悴不堪。
原文
柳永〔宋代〕
鶩落霜洲,雁橫煙渚,分明畫出秋色。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葦村山驛。何人月下臨風處,起一聲羌笛。離愁萬緒,閒岸草、切切蛩吟如織。
為憶芳容別後,水遙山遠,何計憑鱗翼。想繡閣深沉,爭知憔悴損,天涯行客。楚峽雲歸,高陽人散,寂寞狂蹤跡。望京國。空目斷、遠峰凝碧。
譯文
野鴨飛落在霜露覆蓋的小洲,大雁橫越於霧靄籠罩的小渚。清楚地勾畫出一幅秋色圖。傍晚的雨剛剛停歇。天黑了,一葉小舟靠岸停泊,寄宿在荒村驛店。何人迎風站在月光下?一陣陣的羌笛聲與河岸草叢裡切切的蟋蟀聲交織一起,引起離愁萬緒!
只為思戀。與佳人別後,山水相隔,相距遙遠,靠什麼來傳遞書信呢?想來繡閣深枕中的佳人,怎麼也不會知道浪跡天涯的遊子如今已是身心俱損、憔悴不堪!巫峽幽會已逝,高陽酒徒已散,只有身心的寂寞孤獨、行為的放蕩不羈。眺望京都,徒然望斷遠方濃綠的山峰。
創作背景
柳永成年後離開家鄉福建崇安縣,雖寓居京都汴梁,但生活一直比較動盪,羈旅行役成了他的家常便飯。他對羈旅漂泊的苦況有着深切的體會乃至清醒的認識,為後人留下了許多羈旅行役詞,這首《傾杯》就是其中之一。觀詞中內容,應為柳永遠遊之後返程途中所作。
賞析
此詞用曲折多變的筆法描繪了清寂的山光水影,寄寓着詞人落拓江湖的身世之感,構成一幅遊子秋日行吟的連環畫卷。詞人在旅行途中言情,擴大了人物情感活動的空間,並且充實了言情的社會內容,將詞的創作引向廣闊的天地,在詞史上乃是創舉。
詞的上片寫景,點染出雨後夜泊的情狀。起首兩句描繪洲渚宿鳥,對偶工整,「落」字、「橫」字使整個畫面充滿了靈動感;而「霜」字與「煙」字又使得這幅畫面水霧瀰漫,多了幾分迷濛之感,雖為景語,但其愁情,已隱然言外。「分明畫出秋色」一語,不僅音節響亮,讀來鏗鏘有力,更使讀者有一種如置身畫中之感。「暮雨」三句,以小舟晚泊江邊作為背景來襯託詞人出場。「夜泊」指出停舟的時間,「葦村山驛」點明投宿之處乃荒村驛店。暮雨無論綿密或者稀疏,皆可擬為離愁之情,而雨後秋月夜則以其淒清寥廓,顯示出了詞人的孤寂冷落。「何人」二句以設問提起,借笛聲以抒旅懷。羌笛之聲使詞人思遠之情油然而出,一泄無餘。一個「起」字強調了聲音突兀傳來的響亮與氣勢,而「何人月下臨風處」一語又帶着一種遺世獨立的孤傲與悲涼的味道。雖寫愁,卻寫得畫面清曠而氣象高遠,此境可謂婉約豪放,兼而有之,相輔相成,正如《樂府餘論》所言:「柳詞曲折委婉,而中具渾淪之氣,雖多俚語,而高處足冠恆流。」「離愁萬緒」四字點題,揭出詞人內心活動。接着「閒岸草」一句,以「蛩吟似織」喻離愁之密集、深廣,與迷離的霧氣相應相襯,更可見愁情的難解與無奈。
詞人這裡借蟋蟀聲托出怨情,觸發起無限愁緒,由此引出下文。整個上片層層深入,細緻入微地勾畫了一種深邃幽遠的意境。
「為憶」之句,觸景而生情,抒寫別後思念。「憶」字寫思戀之情。以下再訴關山阻隔,魚雁難通,從而反映出內心的焦慮。「想繡閣」三句,為對方設想,伊人深居閨房,怎能體會出行客漂流天涯,「為伊消得人憔悴」的苦處。這裡委婉曲折,設想奇景比女子自訴衷腸更為感人。「楚峽」句用宋玉之典,暗指自己舊日的歡愛已散,接着轉筆歸到目前境遇,說明往昔「暮宴朝歡」都已煙消雲散,而此時孤村獨坐,惟有對月自傷。末尾兩句,以景結情,遙望京華,杳不可見,但見遠峰清苦,像是聚結着萬千愁恨,「目斷」與「立盡」都是加強語氣,這幅秋景中注入強烈的感情色彩,相思之意,悵惘之情不絕如縷。
這首詞上、下片一氣貫通,渾然一體,感情起伏跌宕,把離情別苦渲染得淋漓盡致,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堪稱佳作。
簡析
詞的上片工巧地描畫出一幅有聲有色、聲色並茂的秋色圖;下片寫詞人對別後佳人的無限思戀,又因「水遙山遠」既不能通信更不能相見,於是離愁萬緒、無限悲傷,以致其身心俱損、憔悴不堪。整首詞上、下片一氣貫通,渾然一體,感情起伏跌宕,把離情別苦渲染得淋漓盡致,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柳永
柳永,(約984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真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代表作 《雨霖鈴》《八聲甘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