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倭馬亞家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倭馬亞家族為中古時代麥加古來氏族12支系中的一支。早期倭馬亞家族首領阿布·蘇富揚以堅決反對穆罕默德的宗教著名,另一成員 奧斯曼·伊本·阿凡則是穆罕默德的重要支持者,並成為倭馬亞王朝的建立者。

殺死倭馬亞貴族每個人腳一個身份牌只有一個王子逃亡西班牙建立

在這個時代,阿拉伯血統已不是至高無上的和決定一切的因素,種族排斥和種族歧視逐步消失了,取代它的是阿拉伯人和非阿拉伯人,舊的阿拉比亞穆斯林和新的外族穆斯林的相互融合、相互吸收和共同前進。這在文化上表現得最為突出,許多麥瓦利在發展阿拉伯伊斯蘭文化,促進帝國學術繁榮中,成就卓越,影響深遠。舉世聞名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就是互相融合、相互吸收的結果。阿拔斯王朝創始人艾卜·阿拔斯,執政4年,以殘暴著稱。他如此地漠視人類的生命,竟然在庫法大清真寺就任演說時,狂妄地宣稱自己是「賽法哈」,意思是「屠夫」或「放血者」。後來,賽法哈就成了他的綽號。這是一個凶兆,意味着新王朝在執政方面比舊王朝更加依靠武力。劊子手殺人時當毯子用的皮革,在伊斯蘭史上首次鋪在哈里發的寶座旁邊,成為寶座不可或缺的附屬物。艾卜·阿拔斯草菅人命,不惜採取一切殘酷的手段來根除倭馬亞家族。他以斬盡殺絕倭馬亞家族成員的方式,來慶祝他的即位。750年6月25日,他的部將阿卜杜拉擺下了「鴻門宴」,邀請80名倭馬亞王朝的王公、貴族,前往艾卜弗特魯斯城,即古代的安提帕特里斯城赴宴,該城位於巴勒斯坦加法附近的奧加河畔。宴席間,阿卜杜拉出其不意,大開殺戒,將倭馬亞人全部砍倒在地。然後,用皮墊子蓋在已被砍死者或奄奄一息者的身上,在濃烈的血腥氣味和尚未咽氣者的呻吟聲中,繼續其歡宴。接着,阿拔斯派出暗探,到各地搜捕流亡在外的倭馬亞人,「他們中有些人躲藏在地窖里。」有一位名叫阿卜杜勒·拉赫曼的年輕人,他是倭馬亞王朝第十位哈里發希沙木的孫子,他虎口逃生,九死一生,戲劇性地逃亡到了西班牙,後來,在安達盧西亞成功地建立了新的、輝煌燦爛的後倭馬亞王朝。他的後裔一直在歐洲傳播伊斯蘭教,使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在西班牙開花結果。阿拔斯人甚至對倭馬亞王朝的死者,也進行了可怕而殘忍的報復。大馬士革、肯奈斯林和其他地方的哈里發陵墓,都遭受挖掘和凌辱。只有穆阿威葉和歐麥爾二世的陵墓沒有遭受破壞和凌辱。蘇萊曼的屍體,從達比格挖掘出來。希沙木的屍體,從魯薩法的陵墓中刨出來,還未腐爛,被打80皮鞭後,焚化成灰,拋撒在地上。乾坤已經扭轉,哈希姆族人執掌了政權,他們要報復實際的怨仇,也要報復想象中的怨仇。這樣,他們便為在倭馬亞王朝下,遭受過痛苦的侯賽因烈士和其他哈希姆族人報了仇,雪了恨。可是,這並不是一個令人開心的故事,它只能使人回憶起令人恐怖的伊斯蘭教前的阿拉伯社會。艾卜·阿拔斯一面屠殺倭馬亞皇族,一面把自己裝扮成一個聖潔者和愛教者。他身披穆罕默德先知在周五聚禮時穿的斗篷,並把教律和教法學家招羅到他的宮廷中來。那些過去從事反倭馬亞人宣傳的喉舌們,而今又開始把阿拔斯人樹為先知的真正繼承者。實際上,這種宗教改變,與其說是真實的,不如說是表面的。阿拔斯家族承襲了倭馬亞王朝的帝國,這個帝國同早期四大哈里發所力圖創建的質樸、刻板同時又高尚、尊嚴的社會,有着巨大的差別。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雖然假裝虔誠,自稱愛教,但是他汲汲於名利,並不亞於他所取代的以世俗特徵著稱的倭馬亞哈里發。倭馬亞王朝和阿拔斯王朝的區別在於:倭馬亞王朝是阿拉伯性的,阿拉伯人為主體,居於主導地位,而阿拔斯王朝是國際性的,阿拉伯民族只是其他眾多穆斯林民族中的一個民族;倭馬亞王朝是真正統一的,哈里發得到帝國各省區的承認,而阿拔斯王朝是表面上的統一,邊遠省區實際上處於半獨立狀態。艾卜·阿拔斯執政期間,專橫跋扈,殺人無數,樹敵眾多,叛亂四起,西班牙、北非、阿曼、信德、呼羅珊等省區,都不完全承認新的哈里發,敘利亞、伊拉克和埃及等地,爆發起義,騷亂不斷,阿拔斯王朝政權危機四伏,很不鞏固。艾卜·阿拔斯在首都庫法的處境也非常不妙,庫法的老百姓飽經憂患,對許多災難記憶猶新,他們親眼看到了阿里家室的衰亡和倭馬亞家族的覆滅,他們親身領教了艾卜·阿拔斯的虛偽與殘忍,他們是不會輕易忘卻和寬恕他的。在這種情況下,艾卜·阿拔斯在庫法深感不安全,於是,便下令在幼發拉底河左岸的安巴爾建築了新都哈希米葉城。754年,艾卜·阿拔斯因患天花而死於新都。艾卜·阿拔斯病逝後,他的弟弟艾卜·賈法爾繼位,自稱「曼蘇爾」,意為常勝者,曼蘇爾是阿拔斯王朝的真正奠基者。他的母親是一個柏柏爾女奴,他的子女也幾乎都是漂亮的女奴所生,他以後的35位哈里發,都是他的直系後裔。他身材修長,性格憂鬱,個性倔強;才華橫溢,待人嚴謹,嚴厲克己,「他是阿拔斯王朝最偉大的哈里發,也是最不講道義的哈里發。」曼蘇爾上任伊始,便芟除叛亂,消滅異己,重新統一帝國。他的伯父阿卜杜拉是一位名將,曾統率大軍在薩卜戰役中擊敗馬爾萬二世,並徹底殲滅了倭馬亞人。艾卜·阿拔斯執政時期,阿卜杜拉當上了敘利亞總督。曼蘇爾繼位後,阿卜杜拉舉兵反叛,向他的哈里發繼承權提出挑戰。754年,曼蘇爾派艾卜·穆斯林,率軍在尼夕賓戰役中打敗阿卜杜拉,將其投入獄中。經過七年的監禁之後,阿卜杜拉被隆重地迎入一所新居,這所新居是有意建築在鹽地上的,後來,曼蘇爾下令放水去淹牆腳,新居倒塌,阿卜杜拉被壓死在廢墟里。接着,同樣的厄運降臨到了艾卜·穆斯林的頭上。他是僅存的惟一有名望和有權勢的將軍,曾為阿拔斯人奪取和鞏固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當時任呼羅珊總督,他所統治的這個邊遠省區,幾乎是半獨立於哈里發政府的。曼蘇爾決心剷除這個危險的禍根,他試圖將艾卜·穆斯林調離他的大本營呼羅珊,改任埃及總督,但艾卜·穆斯林拒不從命,於是,曼蘇爾借召見之機,以圖謀反叛之嫌罪,將其殺掉。艾卜·穆斯林的一個追隨者——波斯祆教徒松德巴德,舉起反叛的旗幟,要為這位名將報仇,他一直殺到米太,被哈里發的軍隊鎮壓身死。後來,又有一個曾給艾卜·穆斯林作過秘書的波斯人哈希姆,自稱是真主的化身,他用一塊金色面紗罩住自己的面龐,詭稱他的人民不敢正視他那光輝的面容,因此被稱為「蓋面紗的人」。他乘哈瓦利吉派在呼羅珊暴動之機,征服了呼羅珊省。曼蘇爾和他的兒子不得不採取果斷措施鎮壓了這些起事者。哈希姆被包圍在一個要塞里,走投無路,他親手放起一把火,與幾個妻子和追隨者一起,化為了灰燼。曼蘇爾除掉兩位阿拔斯王朝開國元勛和實力派人物之後,又鎮壓了易卜拉欣和穆罕默德領導的什葉派暴動。什葉派曾和阿拔斯人結成同盟共同反對倭馬亞人。天真的什葉派以為阿拔斯人是為他們的共同利益而戰的,然而不久之後,他們的幻想就破滅了。阿拔斯人上台後,立即公開表示出缺乏履行阿拔斯家族所作的種種諾言的誠意,有權勢和有勢力的職位,都為阿拔斯家族或其親信家族所占據,什葉派遭到排斥,於是,什葉派在麥地那和伊拉克發動了反阿拔斯王朝的暴動。762年年底,伊瑪目哈桑的曾孫穆罕默德,外號「純潔的靈魂」,在麥地那組織什葉派舉事。他們將被曼蘇爾任命的總督所囚禁起來的什葉派親族們解救出來,並讓著名的神學家馬立克教派的創始人,替他們解除了他們對於阿拔斯王朝效忠的宣誓,說那次誓言是在武力威脅下被迫作出的。他們效法穆罕默德先知當年的作法,修築一條城壕來保護自己。曼蘇爾的部將伊薩·穆薩率領呼羅珊軍隊,火速開赴麥地那,經過一番奮勇抵抗,穆罕默德戰敗被殺,屍體被懸掛在麥地那城示眾。伊瑪目哈桑的另一位曾孫——穆罕默德的兄弟易卜拉欣,在伊拉克舉起了義旗。他領導什葉派奪取了巴士拉,並利用從巴士拉弄到手的錢,把波斯和蘇士安納爭取過來。曼蘇爾的部將伊薩·穆薩,在鎮壓了麥地那的叛亂之後,馬上回師向蘇士安納進軍。經過幾場激烈的廝殺之後,伊薩·穆薩控制住了蘇士安納的局面。763年2月14日,在庫法附近的巴哈姆拉戰鬥中,易卜拉欣戰敗被斬,首級被送交哈里發。此後,帝國大部分地區相繼投降歸順。除了西班牙和西北非洲的一角外,曼蘇爾將帝國的大部分版圖重新統一起來。曼蘇爾平定一切動亂之後,直至其後三位哈里發期間,國內呈現和平安定的局面。因此,王室大興土木,另為帝國修建一座新的都城,使帝國逐漸繁榮和鞏固。由於都城哈希米葉地處庫法和希拉之間,離什葉派集聚的庫法太近,對王朝不利,曼蘇爾早有遷都之意。他踏勘過好幾個地方,最後選定巴格達為都址。巴格達原是波斯帝國薩珊王朝的一個村落,本來就叫巴格達,意為「天賜」。曼蘇爾之所以選定巴格達為都址,是因為巴格達是一個優良的軍事營地,陸路可以通過呼羅珊大道(「絲綢之路」的中段),水路可以通過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與波斯、敘利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埃及、北非和遙遠的中國建立廣泛的聯繫,充分享用這些地方的物質財富。欽天監的官員為曼蘇爾擇定了吉日良辰,興土動工。據赫兌卜的《巴格達志》記載,新都建成於762年,用了四年時間,從帝國各地雇用了十萬建築師和工人,花費了488萬第爾汗,耗去了大量人力物力。薩珊王朝故都泰西封的廢墟,被當做新都主要的石料和必需的建築材料的來源,城磚是在附近燒制的。曼蘇爾命名新都為「和平城」,時人叫「曼蘇爾城」,但人們仍習慣通用舊名巴格達,並一直沿襲至今。巴格達城位於底格里斯河右岸,南距薩珊王朝故都泰西封20公里。新都城的格局呈圓形,故又有「團城」之稱。城分外城、內城和紫禁城三層,有三道城牆,這三道城牆,各有等距離的四道城門,有四條大街,從中心區輻射出來,伸向城外,像車輪的輻條一樣,射向帝國的四個角落。這三道城牆,構成了三個同心圓,以哈里發的宮殿即皇宮為圓心。內城和外城都是用磚砌成的,外城四周有一條深壕構成的護城河。有大路穿過外城的拱門,跨過護城河通向遠方。外城的城樓參天入雲,上面是一個外塗綠釉內鍍黃金的圓頂,人們可以在城樓上俯瞰全城,城牆上是寬敞的平台,可以步行或騎馬繞城一周。紫禁城城高90英尺,環繞在中心區的周圍。紫禁城內有皇宮,位於城中心,周圍有條不紊地排列着20座行政大殿和供內眷、宦官、衛隊以及特等官吏居住的附屬建築,面積約占整個團城的三分之一。皇宮以金飾門,名為「金門宮」,皇宮有一個放射綠彩的圓頂,高達130英尺,故又稱「綠圓頂宮」。綠圓頂上面有一個騎士雕像,騎士騎在馬上,手持長矛,指向敵人可能來的方向。宮的底層有一個100平方米的接見大門,在圓頂下面還有一個同樣的大廳,穿過朝向庭院的穹窿大廳就可以進入接見大廳,宮旁有清真寺。773年,曼蘇爾在城郊底格里斯河岸建築一座「永恆宮」,這裡的花園,可與天堂里的花園媲美,故有此名稱,又在底格里斯河東岸,為皇太子修建了「魯薩法宮」,意為堤道宮,兩岸用浮橋連接,互為掎角之勢。巴格達建成後,很快便興旺發達起來。好像命運要曼蘇爾的都城繼承泰西封、巴比倫、尼尼微、吾珥等古代東方都城的威望,才幾年的工夫,巴格達便由一個古老的小村落,一躍而成為阿拔斯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成為東西方貿易的集散地和政治文化中心,成為東方的一顆明珠。巴格達作為東方的一顆明珠,在世人皆知的《天方夜譚》神話故事中放射着異彩。[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