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借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借喻是比喻的一種。是以喻體來代替本體,本體和喻詞都不出現,直接把甲(本體)說成乙(喻體)。借喻由於只有喻體出現,所以能產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達效果,同時也使語言更加簡潔。

簡介

如「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魯迅《故鄉》)以「厚障壁」來比喻「我」和閏土之間形成的感情距離。再如:「這輪曉日從我們民族歷史的地平線上一躍而出,閃射着萬道紅光,照臨到這個世界上。」(楊朔《泰山極頂》)用「這輪曉日」來比喻「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這兩個例句中,本體和比喻詞都隱去了,所以宋代陳騤在《文則》中稱這類形式為「隱喻」,應當注意不要與現在所說的隱喻(即暗喻)相混淆。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級形式,運用它時要求本體與喻體的關係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語境中,由喻體就可以直接領會到本體。如:「欲悲聞鬼叫,我哭豺狼笑,灑淚祭雄傑,揚眉劍出鞘」,讀者可以立即領會「鬼」「豺狼」之所指。

例句

①看吧,狂風緊緊抱起一層層巨浪,惡狠狠地將它們甩到懸崖上,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末。(高爾基《海燕》)

②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說不出話。

(魯迅《故鄉》)

③最可恨那些毒蛇猛獸,

吃盡了我們的血肉。

一旦把它們消滅乾淨,

鮮紅的太陽照遍全球。

(歐仁·鮑狄埃《國際歌》)

唐朝詩人李賀讚美端硯的詩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就是直接用「紫雲」喻美麗的端硯石料

與象徵的區別

象徵是以物示意,以具體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借喻是以物喻物,以具體的比方具體的,具有鮮明性。

與借代區別

⒈ 借喻是比喻的一種,本體和喻體各代表的必須是兩種本質不同的事物,否則不能構成比喻 如:

①我們應當禁絕一切空話,但是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務是把那些又長又臭的懶婆娘的裹腳,趕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毛澤東《反對黨八股》);②他擦過的玻璃,就像沒有玻璃那樣亮。①句中「長而空的文章」(本體)和「又長又臭的懶婆娘的裹腳」(喻體)是兩種本質不同的事物,能構成比喻 ;②句中「玻璃」和「沒有玻璃」不是兩種本質不同的事物,不能構成比喻。③山上掛着一條白帶子。

借代中借體表示的事物必須與本體表示的事物相關,否則不能構成借代。如:③他端坐在主賓席上,左邊是米業巨商李老闆,右邊是商業巨頭馬會長。在這群光頭、氈帽、長衫、馬褂中間,他有種鶴立雞群的氣度。(石楠《張玉良傳》)

句中「光頭、氈帽、長衫、馬褂」(借體)是「這些商業界上層人物」(本體)的特徵和標誌,它們之間具有相關性,能構成借代。如果把句中的「光頭、氈帽、長衫、馬褂」改為「石頭、桌子、電視機、書本」就不能構成借代。 ⒉ 借喻側重表達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性,借代則側重說明本體和借體之間的相關性 換言之,借喻的構成基礎是相似性,借代的構成基礎是相關性。如:④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魯迅《故鄉》)⑤先生,給現洋錢,袁世凱,不行嗎?(葉聖陶《多收了三五斗》)④句側重說明「我和閏土之間的隔膜」與「厚障壁」之間有「深、厚,隔開兩事物,使兩事物產生界限」的相似性,是比喻;⑤句則側重說明「現洋錢」與「袁世凱」的相關性(「袁世凱」是「洋錢」的標識),是借代。

⒊ 借喻是喻中有代,而借代是代而不喻 如:⑥他說,如果不打落水狗,他一旦跳起來,就要咬你,最低限度也要測你一身的污泥。⑦你們這一車西瓜,也不必過秤,一百張「大團結」,我們包圓兒了。(劉紹裳《柴禾妞子》)⑥句且「落水狗」比喻並代替「挨了打的敵人」(或者「垮台人物」,)形象地說明了這種人表面可憐實際卻兇狠的特性,是比喻;⑦句用「大團結」代替10元一張的人民幣(10元一張的人民幣上印有表示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圖案),但不是以「大團結」比喻10元一張的人民幣,是借代。

⒋ 借喻可改為明喻,借代則不能 如:⑧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⑨馬之悅鬼着哪,連替中農說幾句公道話都是前怕狼後怕虎的,唯恐丟了烏紗帽。⑧句可改為「樹上頂着的白雪,就像一夜春風之後盛開的梨花」;而⑨句就不能說「官職」像「烏紗帽」。

⒌ 借喻的作用是使本體形象化,借代的作用是給本體換個名 稱 如:⑩狂風緊緊抱着一層層巨浪,惡狠狠的將它們甩到懸崖上,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末。(高爾基《海燕》)?既要讀點通俗的金庸,也要讀些經典的茅盾。⑩句用翡翠作比說明海浪,作用是使海浪給讀者更加生動形象的印象;?句用作者代替作品,只是為了換個名稱,便於稱說,使語言表達更加靈活。①再比如魯迅《故鄉》中楊二嫂形象的描寫和夏衍《包身工》中女工形象描寫,都是區分借喻與借代的典型事例:「圓規」在魯迅的《故鄉》里出現了四次;①(楊二嫂)正像畫圖儀器里一個細腳伶仃的圓規。②我也沒見過這圓規式的姿勢。③然而圓規很不平,顯出鄙夷的神色。④圓規一面憤憤的轉回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

前兩處,是借圓規來形象地說明楊二嫂細腳伶仃的形象特徵,作者着眼於楊二嫂與圓規形體上的相似,毫無疑問屬於比喻;後兩處,因有前兩個比喻為基礎,作者與讀者已經把圓規和楊二嫂緊密聯繫在了一起,圓規自然成了和楊二嫂相關的東西,作者用圓規來代替楊二嫂目的已不再是打比方,而是為了對楊二嫂換一個稱呼,當屬借代。[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