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借一處小院可怡情(辛冬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借一處小院可怡情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借一處小院可怡情中國當代作家辛冬妹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借一處小院可怡情

朋友在微信圈裡曬出短視頻「小院之秋」,有圖有真相。視頻中的小院子,有一處菜園子,一塊塊小菜地,小白菜、大蒜、零星的辣椒,在清晨的薄霧中亮相,原汁原味,生機勃勃。這樣的一個園子,這樣的一處院子,豈有不樂之理。

我羨慕朋友,擁有這樣的一處小院。我進一步想象着,每每下班回家,一身疲憊之時,走進家門,在凳子上小憩之後,走進這個小園子,蹲下身來,看着小白菜的葉子如何慢慢張開,看着蒜苗怎樣從稀鬆的覆蓋物中向上伸展,看着入秋的辣椒樹怎樣一天天收起蓬勃的枝葉,把零星的辣椒暴露無遺。甚至於,看着一條條與菜葉一樣發綠的菜蟲子在葉片上爬行,看着大大小小的螞蟻在菜地里匆匆往返……一種愜意慢慢爬到心裡,身心的放鬆感越來越明顯。

在城裡有這樣一處院子,有這樣一個園子,的確是一種別樣的享受。我住的是高樓,是那種密密麻麻、扎堆式的大型住宅區。小區里風景樹多,一年四季,不同顏色的樹木,不同花朵的景觀,不是花園,勝似花園。尤其是楊梅、櫻桃為主的果樹夾雜其間,花飄香、果誘人,置身其中,亦是一種享受。不過,院子再好,也只是院子,風景在別處,深層次的享受只是在外流淌。院子畢竟不是園子,園子是別樣的。

在我居住的小區旁邊,有一處森林公園,是周邊居民散步、小跑和呼吸森林氧氣的最佳場所。最近一段時間,我利用散步的機會,常常光顧林子邊的一個菜園。園子很大,圍得嚴嚴實實,裡面種的蔬菜是季節性的。比如到了秋末,辣椒苗行將枯萎,只有星星點點的辣椒,小小的紅,碎碎的綠。白蘿蔔長勢很好,葉脈粗壯,根莖飽滿,有的露出一大截的白。成片的青菜快到採收期,長得又高又大。橄欖包趴在地里,結實的菜包光澤誘人,已經陸續採收。大蒜是主角,在園子裡占的面積最大,長勢不是很好,處在發育期。

園子裡勞作的人,平時只有一位老人,日常照料。老人就是旁邊的居民,是從村莊過來的,種菜是基本勞動,是城市郊區那種典型的菜農。照看這個園子,就是農場主請來的工人,每月領工資。菜園子所產的蔬菜不對外銷售,只是供就近的酒店,是那種從菜園直接到餐桌的方式。老人幹活很賣力,說靠着這樣一個菜園子,他每年能體會到種菜的樂趣,而且生活在城裡,勞動卻有一種「在鄉下」的感覺。說到底,他從農民轉換成了市民,但身份還是菜農,每天在蔬菜地里行走,一年四季感受着自然的演變,生活的顏色也如蔬菜地里的每一種蔬菜,攀沿着季節的光,蓬勃生長,人的精氣神就不同一般,感覺有奔頭,日子有甜頭。

有一處園子多好!與我住在同一樓院的一戶人家,老婦人是從農村來投靠子女的。住在高樓大廈,老人家閒不住,在圍牆外的一處建築空地開闢出幾小塊地,踩着季節的鼓點,種上花生、紅薯、涼薯、腳板薯、辣椒、白菜、蘿蔔之類的,到了採收的時候,老人家就在樓院門口擺放出來,碰見熟悉的就招呼送菜,碰見要出錢買的,就給個優惠價,說都是自家種的,吃不完,賣也值不了幾個錢。每次擺放的菜品不多,量不大,很快就被左鄰右舍買走了。老人家很開心,仿佛就生活在鄉下別院,生活在與莊稼天天相伴的日子裡。這樣的快樂,老人自己感覺心滿意足,也常常感染他人,因為老人總能從菜園子裡帶來時鮮的蔬菜,帶來城市生活的另一種味道

看着人家拾掇菜園子,我有過種菜的衝動,但終究未能付諸行動。一來閒暇時間不充分,照料不了菜園子。二來曾經在鄉下工作時種過菜,知道維持一個菜園子的難處,現在只有羨慕人家的份。不過,在城裡這些年,我在陽台上拾掇的時間不少,在種花養草之餘,也試着種過西紅柿、小米椒、百合、秋葵、四季蔥之類的,有時小有收穫。原來,心中有一處園子,能看到蔬菜四季更替,能聞到蔬菜季節飄香,亦是自得其樂。

魏晉詩人陶淵明曾作一首《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其中有云:「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開春理常業,歲功聊可觀;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但願長如此,躬耕非所嘆。」生活的原味,往往就藏在一處小院、一次融入山水的耕作中。[1]

作者簡介

辛冬妹,1965年生於江西萬載,資深媒體人,高級編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