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俱天太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俱天太子——引諸青年 得證聖果,聽了這話,這五百孩子很想親自見一見才肯信服。就祈求他們的老師一起去森林中拜見海天僧人,一走進森林,他們遙見海天僧人身相超凡脫俗,便自慚形穢,慢心立即消除了,但他們還懷疑海天僧人的武術能力方面不一定勝過自己,再通過其他方法觀察,又使他們信服了

原文

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印度的迦毗羅衛國,執政國君是獅子頰國王,其毗鄰友邦是無壁城,由善覺國王(即釋迦拉薩國王)統管。兩國善鄰友好,兩個國王也是親密無間。

獅子頰國王想:如果在我的後代中有一個轉輪王該多好啊!後來,王妃生了淨飯、白飯、斗飯、甘露飯四個王子,又生了淨母、白母、斗母、甘露母四個王女。同時,善覺國王心想:如果以後我與獅子頰國王作親戚該多好!後來,善覺王娶妻,生了俱天太子和大幻化母、幻化母兩個王女。俱天太子長大後,學習了世間的文史歷數、乘騎駕射等十五種技藝,通達五明(有別於佛教中的五明)。而兩個王女得婆羅門相士預言:大幻化母將來可以生一個金輪王,幻化母可以生一個具足相好的太子。後來,兩國聯姻,再徵得釋迦族的同意,獅子頰國王的長子淨飯王子就取了大幻化母和幻化母兩個王女為妻,他們共同和睦相處。後來,兜率(Tusita)天子投胎人間,大幻化母懷孕了。九月過後,生下了悉達多(Siddartha)太子。太子年紀尚幼已經通達了各種文字、吠陀四典、琴棋歌舞、書畫雕刻等等學問技術。此時,淨飯王想:應該把太子培養得文武雙全,無所不能,現在該讓他學習箭術。於是,就打聽釋迦族中精通箭術者,請為太子之師,後來請到了釋迦族人推崇的俱天大師,他親自教授悉達多太子的箭術。俱天大師也是盡力傳教,悉達多太子秉性穎慧,很快就精通了箭術,因為互學相長,所以,大師在太子面前也學到了不少不共的學問和竅訣方便法。文武俱全的太子就這麼在宮裡充實着自己。後來,他出遊四門,目睹了人間的生老病死等種種痛苦,生起了極大的厭離心,為了解脫眾生的痛苦,使之得到最究竟的安樂,他決然捨棄王位,走向寂靜的森林中。修行去了。

這時,俱天大師到了廣嚴城,城中五百青年在他面前學習箭術,學習圓滿後,生起一個傲慢心,都自以為:以己之才貌和智慧,世上無一人能比。俱天大師就告訴他們:「你們不要如此傲慢,你們沒有見過釋迦族的悉達多太子,論智慧、論相貌、論技藝、論能力等等,無論哪一方面,你們連他腳下的灰塵都比不上,他是無比的圓滿!」聽了這話,這五百青年,都想一睹悉達多太子到底是何等的風采,就再三祈求俱天大師帶他們拜見,俱天大師告訴他們:「現在肯定找不到,他早已到森林中苦行去了。」後來,親證無上菩提的釋迦太子——釋迦牟尼佛廣利有情,普度眾生,來到了廣嚴城,(譯者:印度當時的六大城市之一,現在是空曠廣袤,荒無人煙,幾年前上師親自去朝拜,並在此誦了《普賢行願品》)俱天大師知道後,告訴了五百青年,五百青年便邀俱天大師一同拜見,在很遠的地方他們看見世尊閃閃發光的三十二相,在身相上的傲慢心剎那間便消除了。但他們覺得在射箭技巧及能力方面,不一定能比得過他們。此時,世尊知道他們的起心動念,就想用一個世間方便法讓他們現量見,使他們心服口服,徹底摧毀他們的傲慢心。於是心想:身邊要有一把帝釋天的弓箭該多好!這一動念帝釋天就送來了一把弓箭,世尊又幻變成帝釋天在旁邊準備了箭靶子、七鼓、七輪、七鍋、七磚,再宣布比賽開始。世尊讓他們先射箭,他們每個人都分別去拿箭,可竭盡全力也沒有拿動,更不用說射箭了。最後世尊穩穩地舉起箭,對準箭靶射去,依次射穿了七鼓、七輪、七鍋、七磚,箭穿過靶心入於地中。此驚人之舉,使他們欽佩得五體投地。此刻,他們從內心裡對世尊生起了極大的歡喜心和信心,世尊知道他們的心已堪能(譯者:從此可知,法是注於已經堪能自心的法器中的。無論在任何一位上師前求法,若心存慢等五毒,則法不入心,將無益於已。因慢如高山,法水不注,嫉如巨毒,法注毒器,獅乳亦成毒。所以,首先要觀察自己是否是法器,有沒有對上師的一切顯現都認為是度生方便的極深信心?在此世尊見他們已摧毀傲慢心,對世尊真正生起歡喜心,方開始傳法的。這一點大家要知道。)便為他們傳了相應的法,五百青年摧毀了薩迦耶見獲得了預流果。得果後,他們再三祈求:「世尊,我們願在聖教下出家受比丘淨戒。」世尊以『善來比丘(Ehi-Bhikkhu)』的方便言詞為他們授了比丘戒,並給他們傳授了教言,他們各自精進,滅盡了三界煩惱,遠離了世間八法的垢染,獲證了羅漢果位。在他們的境界中:黃金與牛糞等同,手掌與虛空無別。諸天共贊五百羅漢的功德。

時諸比丘請問:「世尊,此五百青年為何以俱天大師的引導被佛摧毀傲慢之心,而現前羅漢果位?請為我等宣說。」

世尊告曰:「不僅是現在,以前他們也是依靠俱天大師的引導,由我摧毀他們的慢心,令他們得到四禪五通的。很早以前,占巴城裡的剛勒海天國王與王妃共同生活,生下一個莊嚴的孩子,為孩子舉行了誕生儀式,取名為海天,用牛奶、酸奶、油餅等精心地餵養着。海天長大後,學習並精通了八觀察等世間的一切學問。後來,他觀察父王的生活及行為,覺得有時如法,有時非法,就不願繼承王位,願到森林中靜修。於是他在父王前祈求,明達的父王也恩准了。他到森林中修持,得到了四禪五通。他離開王宮後,宮中的大臣們共有五百個孩子,他們長大後,也學習了世間的五明,便覺得:他們各自的才貌能力,無人能及,非常傲慢。後來,教他們五明的老師告訴他們:『你們傲慢什麼?林中有位僧人,其智慧、相貌、能力是你們百分、千分、萬分所不及其一的。』聽了這話,這五百孩子很想親自見一見才肯信服。就祈求他們的老師一起去森林中拜見海天僧人,一走進森林,他們遙見海天僧人身相超凡脫俗,便自慚形穢,慢心立即消除了,但他們還懷疑海天僧人的武術能力方面不一定勝過自己,再通過其他方法觀察,又使他們信服了。這樣,他們全在海天僧人前出家,得到了四禪五通。諸比丘,當時,林中的海天僧人即今現證菩提的我,五百大臣兒子即今廣嚴城中五百青年,當時他們的老師即今俱天大師,今昔他們都是由俱天大師引度被我調伏的。另外還有一段因緣,是在如來正等覺迦葉佛出世時,他們五百人共同出家,臨終前發願:我們今生在迦葉佛教法下出家,願來世在釋迦佛教法下出家,令佛歡喜,獲證羅漢果位。當時迦葉佛教下五百比丘就是現在獲證羅漢果的五百比丘,他們臨終前發願在我教法下出家,令我歡喜,獲證羅漢果位,今所願成熟,故在我教法下出家證羅漢果。他們的因緣如是。」[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