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修行不順是何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修行不順是何因,今是精進立行之時。非懈怠時也。種種責已。自強起立。得上稱盤。心中歡喜。自以為善。是時天地六種震動。諸天宮殿皆悉傾搖。乃至色界諸天。同時來下。於虛空中  

原文

過去久遠阿僧祇劫。於閻浮提。作大國王。名曰屍毗。王所住城號提婆拔提。豐樂無極。時屍毗王主閻浮提八萬四千諸小國土。六萬山川。八千億聚落。王有二萬夫人婇女。五百太子。一萬大臣。行大慈悲。矜及一切。時天帝釋。五德離身。其命將終。愁憒不樂。毗首羯摩。見其如是。即前白言。何為慷慨。而有愁色。帝釋報言。吾將終矣。死證已現。如今世間。佛法已滅。亦復無有諸大菩薩。我心不知何所歸依。是以愁耳。毗首羯摩。白天帝言。今閻浮提有大國王。行菩薩道。名曰屍毗。志固精進。必成佛道。宜往投歸。必能覆護。解救危厄。天帝復白。若是菩薩。當先試之。為至誠不?汝化為鴿。我變作鷹。急追汝後。相逐詣彼大王坐所。便求擁護。以此試之。足知真偽。毗首羯摩。復答天帝。菩薩大人。不宜加苦。正應供養。不須以此難事逼也。爾時帝釋。便說偈言

  我亦非噁心

  如真金應試

  以此試菩薩

  知為至誠不   

說是偈已。毗首羯摩。自化為鴿。帝釋作鷹。急追鴿後。臨欲捉食。時鴿惶怖。飛趣大王。入王腋下。歸命於王。鷹尋後至。立於殿前。語大王言。今此鴿者。是我之食。來在王邊。宜速還我。我飢甚急。屍毗王言。吾本誓願。當度一切。此來依我。終不與汝。鷹復言曰。大王。今者雲度一切。若斷我食命不得濟。如我之類非一切耶。王時報言。若與余肉。汝能食不。鷹即言曰。唯得新殺熱肉。我乃食之。王復念曰。今求新殺熱肉者。害一救一。於理無益。內自思惟。唯除我身。其餘有命。皆自護惜。即取利刀。自割股肉。持用與鷹。貿此鴿命。鷹報王曰。王為施主。等視一切。我雖小鳥。理無偏枉。若欲以肉貿此鴿者。宜稱使停。王敕左右。疾取稱來。以鈎鈎中。兩頭施盤。即時取鴿。安着一頭。所割身肉。以着一頭。割股肉盡。故輕於鴿。復割兩臂兩脅。身肉都盡。故不等鴿。爾時大王舉身自起。欲上稱盤。氣力不接。失跨墮地。悶無所覺。良久乃穌。自責其心。我從久遠。為汝所困。輪迴三界。酸毒備嘗。未曾為福。

今是精進立行之時。非懈怠時也。種種責已。自強起立。得上稱盤。心中歡喜。自以為善。是時天地六種震動。諸天宮殿皆悉傾搖。乃至色界諸天。同時來下。於虛空中見於菩薩行於難行。傷壞軀體。心期大法。不顧身命。各共啼哭。淚如盛雨。又雨天華而以供養。爾時帝釋還複本形。住在王前。語大王曰。今作如是難及之行。欲求何等。汝今欲求轉輪聖王帝釋魔王。三界之中欲求何等。菩薩答言。我所求者。不期三界尊榮之樂。所作福報欲求佛道。天帝復言。汝今壞身。乃徹骨髓。寧有悔恨意耶。王言無也。天帝復曰。雖言無悔。誰能知之。我觀汝身。戰掉不停。言氣斷絕。言無悔恨。以何為證。王即立誓。我從始來乃至於今。無有悔恨大如毛髮。我所求願。必當果獲。至誠不虛如我言者。令吾身體即當平復。作誓已訖。身便平復。倍勝於前。天及世人。嘆未曾有。歡喜踴躍。不能自勝。屍毗王者今佛身是也。[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

  在這個故事裡,天神變化鷹鴿來考驗因地的菩薩,使菩薩做出了割肉飼鷹的布施、忍辱壯舉,迅速集聚了成道的資糧。明白了這些道理,當我們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中,若遇到種種的魔難及障緣等不順利發生時,也不妨把這些事看作佛菩薩對我們的考驗,看作成道的逆增上緣,堅定道心,往往就會順利的度過難關,迅速集聚成道的資糧。

一切是考驗,看你怎麼辦,對面若不識,還需從頭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