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繕寶塔的功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修繕寶塔的功德,以這些修繕寶塔的功德,願我生生世世轉生在富貴之家,相貌端嚴,天生具有各種寶物裝飾,生下來身體沒有垢染,自然顯現宮殿、寶塔、鮮花,內有任何寶藏讓人取之不盡,所到之處都有非人及天人為我鋪地散花。然後,對三寶生起信心,並在釋迦佛的教法下出家,獲證阿羅漢果位
原文
當佛陀在舍衛城的時候,當時的舍衛城裡有一位財富與多聞天子一樣多的大施主,與他的妻子過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他的妻子懷孕後,出現許多瑞相,例如:他們居住的宮殿自然顯出寶幢、寶傘等等飾物,大地開滿各式鮮花,芬香四溢,睡覺的床也變成天人的寶床。這些瑞相讓大施主疑惑不解,他擔心妻子着魔了,或是遭到夜叉的危害。
於是他跑去請教一位相士,這些異相究竟是福是禍?相士告訴施主:;這不是什麼災難,而是胎兒的福德力,才顯現出這些瑞相,不需擔心。聽了這些話,施主才放心。
十個月之後,施主的妻子生下一個非常可愛且相貌端嚴的男嬰,與眾不同的是,他的身體非常潔淨,不僅沒有胎盤與血污的垢染,而且一生下來就有寶珠、瓔珞、天衣等等裝飾。
當僕人們為他沐浴時,每當脫下他身上的服飾,馬上又會顯出另一套,僕人實在沒辦法,只好連着衣服及裝飾一起沐浴。洗完後,僕人將他抱上床,床就會立即變成珍妙寶飾的大床,房頂上顯出一座莊嚴的宮殿,宮殿上方有寶幢、寶幡等,宮中有五彩繽紛的鮮花與芳香撲鼻的香水,床前還出現一個寶塔,塔里有各種寶藏,取之不盡,十分稀有。
施主內心無限喜悅,為孩子舉行一場非常隆重的誕生儀式,因為他一生下來,家中的寶藏如同海一樣多,所以取名為;寶海童子。
寶海童子由八位姨母用牛奶、酸奶、油餅等飲食餵養,很快地,他如海蓮般地迅速長大,無論他走到哪兒,都有非人為他鋪地毯,又有非人、天人為他散花。他精通世間文學、醫術與八種觀察等學問。他的父親為他修建春、夏、秋、冬四座宮殿,宮殿上自然出現寶蓋、幢幡,天女也下凡與他一同戲樂,他盡情享受這美好生活。
有一天,他對佛、法、僧三寶生起大信心,獨自思維:;世間的人天福報,我已經享受夠了,現在應該出家,精進修行,斷除生死輪迴的一切痛苦。
於是,他廣作布施,使許多窮人得到安樂,並在佛陀的教法下出家。出家之後,寶海童子不論到什麼地方,還是有很多非人為他鋪地,舉寶幢,很多天女圍繞着他。
有一些出家人覺得不象話:;這在搞什麼啊?
寶海童子也為此苦惱,便去請教世尊,該怎麼對治。
世尊告訴他:;你觀想這一切都不必要,它自然會消失。
他照着世尊的教導修持,果然一切都消失了。他覺得很輕鬆,更加精進修持,不久,就斷除三界煩惱,成為阿羅漢。
這時,比丘們請問世尊:;世尊,寶海童子以什麼樣的善業因緣,出生在富貴之家,相貌端嚴,天生具有各種寶飾,生下來身體沒有垢染,自然顯現宮殿、寶塔、鮮花,所到之處都有非人與天人為他鋪地散花呢?又以什麼樣的因緣,對三寶生起信心,出家證得阿羅漢果位呢?希望世尊為我們演說,我們樂意聽聞。
世尊告訴比丘們:;這是他前世發願的力量所造成的。賢劫人壽二萬歲時,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迦葉佛出世。當時在印度鹿野苑有一位施主,財富多得跟多聞天子一樣,對三寶深具信心。他特地建造一座經堂,迎請迦葉佛及所有僧眾,供養各種甘美的飲食,並請他們沐浴更衣,還將迦葉佛的頭髮與指甲起塔供養。
有一次,他看見有許多飛鳥在塔上築巢、拉撒,覺得這樣子很不如法,所以就在塔上再加蓋一層樓,還以幡蓋、寶傘裝飾,室內則用瓔珞等寶物裝飾得非常圓滿莊嚴。後來,他發願道:
『以這些修繕寶塔的功德,願我生生世世轉生在富貴之家,相貌端嚴,天生具有各種寶物裝飾,生下來身體沒有垢染,自然顯現宮殿、寶塔、鮮花,內有任何寶藏讓人取之不盡,所到之處都有非人及天人為我鋪地散花。然後,對三寶生起信心,並在釋迦佛的教法下出家,獲證阿羅漢果位。』
比丘們,你們是怎麼想的呢?當時的施主就是現在的寶海童子。由於他有這樣的善業及願力,所以今生他得以獲得世間一切圓滿,並在我的教法下出家,最後證得聖果。[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