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修練我們的定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修練我們的定力,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世事紛繁要有超然態度,人生起伏都應泰然處之,以一顆平常的、平靜的心,對待虛榮浮名、金錢權勢及其他橫流物慾,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真的是需要認真修練自己的定力的

原文

佛界有一宗著名的禪宗公案,六祖惠能受具足戒之前曾在廣州法性寺居住,正趕上印宗法師講經,寺前有一柱風幡在動,有兩個和尚為是風動還是幡動爭論不休,見此情景,惠能淡淡地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此話一出,讓在場僧眾為此一動,幡然覺悟。當那兩個和尚還糾纏於風動還是幡動的具象的、毫無意義的爭論時,惠能已從中參透禪機,沉浸於太虛境界,不為所動,這就是定力。

春天到了,有一個小和尚興高采烈地告訴老和尚:;師傅,春天到了,該曬種育秧了。老和尚靜靜道:;隨時吧。小和尚於是將谷種拿出來曬,一群鳥飛來將谷種銜跑了。小和尚慌忙告訴老和尚:;不好了,鳥將谷種喔喔叼走了。老和尚靜靜道:;隨緣吧。

小和尚又拿了谷種來曬,一陣風吹來將谷種颳走了。小和尚慌忙告訴老和尚:;不好了,風將谷種吹走了。老和尚靜靜道:;隨遇吧。小和尚再次拿了谷種來曬,一陣滂沱大雨將谷種沖走了,小和尚氣急敗壞地告訴老和尚:;不好了,大雨把種子沖走了。老和尚靜靜道:;隨安吧。

小和尚終於曬好了種,並育了秧。當嫩綠的秧苗長了出來的時候,小和尚興沖沖地告訴老和尚:;師傅,種子發芽了。老和尚靜靜道:;隨喜吧。小和尚遇事慌張,情緒激動,老和尚處世不驚,順時而動,這也是一種定力。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潛心修佛,號稱東坡居士。他一向認為自己定力很高,曾寫過一道詩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自己很是得意,立即差人過江送給佛印法師看。誰知佛印法師一看,將詩一丟,說道:;狗屁不通。蘇東坡知道後,極為不憤,立即找佛印理論:;你這和尚,我好意送詩偈向你請教,如有不妥,明白開示好了,何故出言不遜,說我狗屁不通呢?佛印不惱,笑道:;你不是說『八風吹不動』嗎?怎麼我說了句『狗屁不通』你就跳起來了?蘇東坡一聽,頓時醒悟,原來自以為定力很高,誰知還差得遠。只好自嘲道:只說八風吹不動,誰知一屁過江來。

我們身處的大千世界,紛繁複雜,財、色、利、貪、懶各種欲望象一個惡魔時刻圍繞在我們身邊,困擾我們的心靈。如果沒有一定的定力,我們就隨時可能栽跟頭,甚至墜入深淵。

我們不是神仙,不是聖人,我們都有七情六慾,我們也需要有情慾來裝點和豐富我們的人生,使我們短暫的人生變得絢爛和多彩。但在追求這些東西的時候,如何把握好一個度,是需要定力的。我們嚮往擁有財富,但必須取之有道,用之得當,獨擁巨大的財富走向墳墓是一種巨大的恥辱。

我們喜歡美色,但一定要符合社會倫理道德的規範;我們追逐名利,但一定要遵循正當的法則。我們希望滿足,卻一定要知足。我們渴望實現人生目標和理想,但切記消除浮燥之心。在各種利慾的圍攻下,我們要學會沉着和沉靜,多磨練自己的心志,以抗禦外界的紛擾。這樣做,並不是要封鎖自己的心靈,這些看似有些老子主義的人生態度,對我們穩健而且快樂地享受人生是有積極作用的。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世事紛繁要有超然態度,人生起伏都應泰然處之,以一顆平常的、平靜的心,對待虛榮浮名、金錢權勢及其他橫流物慾,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真的是需要認真修練自己的定力的。[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