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修水哨子是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一種歷史悠久而富有特色的美味食品。凡到修水的人無不想美餐一頓哨子,而好客的修水人常以哨子佳肴來禮待自己的客人。只要是親口嘗過哨子的人,又無不為其皮嫩、餡香、爽口而稱讚不絕。[1]

目錄

傳說

  北方過年家家戶戶都 吃餃子,所以有一句話叫做『誰家過年不吃餃子』但是在我們修水到了過年確是『誰家過年不吃哨子』。說起「修水哨子」的來歷,修水群眾中還留傳着一段極為 美好的佳話。相傳 夏禹時代,修水地區 山洪瀑發,農田、村莊被毀,作物 顆粒無收,農民靠上山采野菜 野果為生。後 大禹來到修水,組織群眾治理好了水患。當地群眾十分感謝大禹治水的功績與恩德,可在那 荒年災月里又拿不出好東西來供獻。大家想到治水期間,多少個日日夜夜,大禹和群眾一起辛勤治水,連餐飽飯都沒有吃過,很是 過意不去。當時面對山高林密,有位老農提出,大家上山搞點野味來為大禹送行, 略表心意。於是大家商量好後,就一邊派人上山挖野 山芋,一邊派人打野獸。就這樣把挖來的野山芋煮熟做成皮子,把野獸肉切作餡子,包成一種食品,外形上尖下圓,取名為哨子,上奉大禹。大禹和大家吃後覺得味道很不錯,從此以後修水人會做也愛吃哨子,自古至今,代代相傳,而且越做越好吃,成為修水食品一絕。

製作

  現在每當逢年過節,親朋往來,重大喜慶,修水人都作興哨子,以示慶賀和款待親朋。不過時至今日修水人吃的已不再 是用野山芋和野獸肉做的哨子,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哨子的用料也越來越講究,在製作上也大大作了改進。

  現在常吃的修水哨子的一般做法是:首先剝去毛芋的外邊毛皮,再將新鮮的家種毛芋(又稱芋頭)洗淨入鍋煮熟,,等其涼至20-25攝氏度左右,把其攪成糊狀;再將新鮮的紅薯粉(每斤毛芋配三兩左右)拌入毛芋糊中,在攪拌時加入或香油(油的配量一般以每斤毛芋 3-5錢左右),拌成的料以軟而不粘手為宜,拌好料後放置待用。拌完毛芋料再配製餡子。愛吃甜食者可用白糖、芝麻粉、桔餅、桂花等加一定的化豬油或香油調製。愛吃鹹食者可用臘肉或火腿加入大蒜、蝦仁等配料製成。等兩項料餡備好後,就可做哨子了。包時先把毛芋料捏成小圓團,大致象普通包子的包法,把製成的餡子包在中間,外型包成上尖下圓,表面不得有裂縫。最後就是上籠蒸熟。蒸時先將鍋內水燒沸,水量以覆蓋蒸籠底層為宜,將裝好的蒸籠放入鍋內,用大火蒸15-20分鐘左右即熟。蒸熟後的哨子又軟又香,趁熱裝盤可食。

  當然修水哨子僅是我們介紹的傳統美食,欲知其味,還得到修水去親口品嘗為快。(其實主料毛芋還可以由紅薯、土豆來替代)品嘗哨子 

 在南昌可以到南昌航空大學新校區,哪裡有一個修水餐館,裡面就有哨子可以品嘗!同時也歡迎你到修水來品嘗!

視頻

修水哨子製作方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