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信石炮製方法與標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信石炮製方法與標準

【藥材來源】

信石為氧化物類礦物砷華Arsenolitum或由硫化物類礦物毒砂Arsenopyritum或雄黃Realgar經加工升華製成。主含三氧化二砷。全年均可採挖,採得後,除淨雜質。商品有紅信石、白信石兩種。

【古代炮製方法】

南北朝劉宋時代有紫背天葵、石龍芮煅法:凡使,用小瓷瓶子盛,入紫背天葵、石龍芮二味,三件便下火煅,從巳至申,便用甘草水浸,從申至子,出,拭乾,卻入瓶盛,於火中煅,另研三萬下用之(《雷公》)。

宋代有蘿蔔、燈心制:一兩,以熟絹裹,用大蘿蔔一枚,開一竅,人砒霜,又用蘿蔔塞,卻以線纏系,內鐺中,以水入燈心五束,煮半日,出之,取砒霜令細(《聖惠方》);

醋制:醋熬五遍細研(《聖惠方》);

白礬制:用白礬鋪地火煅七分(《急救》);

蘿蔔制(《扁鵲》)等。明代有錫制:同錫炒,去錫(《普濟方》);

硝石制:同硝石研入罐內煅,出火毒(《要訣》);醋、甘草制:醋煮殺毒,或瓦合固濟火煅半日,取出,用甘草水浸半日,拭乾細研用(《入門》);煨制(《正宗》)。

清代尚有紅棗制:取紅棗去核以砒代核,發扎入炭火煅至煙盡,取研細粉(《大成》);酒制(《良朋》);豆腐制(《串雅補》)等。

【現代炮製方法】

1、信石: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碾細。 2、砒霜:取淨信石,置煅鍋內,上置一口徑較小的鍋,兩鍋接合處用鹽泥封固,上壓重物,蓋鍋底上貼一白紙條或幾粒大米,用武火加熱煅至白紙或大米成老黃色,離火待涼後,收集蓋鍋上的結晶。

【飲片性狀】

信石為不規則碎塊狀,表面具灰、黃、白、紅、肉紅等顏色,白色和肉紅色部分為透明,灰色則不透明,質量較脆,輕打可碎,具有不同顏色的層次。砒霜為白色結晶或細末。

【炮製目的】

信石味酸、辛,性大熱,有大毒。歸脾經、肺經、胃經、大腸經。具祛痰、截瘧、殺蟲、蝕腐肉的功能。 生砒石內服用於寒痰哮喘,瘧疾,休息痢;外治瘰癧,銀屑病,潰瘍腐肉不脫等證。經醋、甘草制後,降低毒性,增強截瘧作用。制霜後藥性更純,毒性更大。內服可祛痰截瘧平喘,外用具有蝕瘡祛腐殺蟲之功能。用於寒痰哮喘,久瘧,久痢,瘰癧,癬瘡,潰瘍等證。生、煅品臨床應用區分並不十分嚴格,常互相通用。

【應用選擇】

1、生砒石

(1)寒痰哮喘:常與豆豉同用,共製成丸,可治寒痰哮喘,日久不愈者,如紫金丹(《普本》)。

(2)瘧疾:與白扁豆等共研為散劑,內服可祛痰截瘧,如不二散(《丹溪》)。

(3)休息痢:砒石乳細,溶於黃蠟中,以柳枝不斷攪拌,旋丸內服,可治休息痢,長年不瘥,贏瘦衰弱者,如縛虎圓(《局方》)。

(4)銀屑病:配伍輕粉、雄黃、冰片等製成軟膏塗敷,治銀屑病,如複方紅砒膏(《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5)瘰癧疔瘡:常與白礬、雄黃、乳香,厚糊搓條外用,可治瘰癧疔瘡,潰瘍腐肉不脫,如三品一條槍(《正宗》)。

2、制砒石

(1)瘧疾:以醋煮信石、硫黃、綠豆各等分,共研為散,內服治惡性瘧疾,如一剪金(《寶鑑》)。配伍乳香、半夏,可治久瘧,如久瘧丸(《奇效》)。

(2)哮喘:砒霜、面、海螵蛸各等分,為末,水調作餅,慢火炙令黃,再研細,吞服,可治哮喘(《赤水玄珠》)。

(3)瘰癧惡瘡:常與煅白礬、硇砂、膽礬、雄黃、硃砂、乳香、沒藥等同用,以稠糊為錠子,貼敷,治熱毒壅盛,氣血郁滯所致的瘰癧、痔漏、惡瘡,如紫霞錠子(《準繩》)。

(4)走馬牙疳:大棗(去核)、紅砒石、冰片,研成散劑,具有去腐消疳之功效,用於牙疳出血,齒齦腐爛,牙齒動搖,腮硬腮穿,如砒棗散(《上海市藥品標準》)。

(5)癬瘡:配伍硫黃、密陀僧、膩粉,為細末,干者生油調塗,濕者藥末摻之,如砒霜散(《準繩》)。

(6)痔瘡:紅砒(煅白煙盡)、枯礬、烏梅(燒存性)、白靈藥,共研細末,調塗痔上,可治痔瘡,如枯痔散(《仙拈集》)。

【現代研究】

砒石以砷華為主。X射線衍射曲線分析表明,砒石除砷華之外,還混有絹雲母、石英等礦物。熱分析曲線特徵:吸熱335℃(小),825℃(微);放熱740℃(小),230℃開始到740℃前失重——屬砷華。砷華緩慢溶於熱水,以舌試之有甜味,並現收斂性。

白砒(砒霜)為( Asz 03)的單斜晶系變體,微溶於鹼性熱水中。砷華(或白砷石)的天然樣品含Ag、Pb、Co、Ni、Sb等混入成分;人工製品的混入成分取決於原料礦物。實驗表明,砒石入散劑用,酸溶出物中As(與其他成分)的比值低於鹼溶出物中。鹼溶率大於酸溶率帶表現在Si、Al上。至於Pb的量比與As正相關,恰說明Pb與As賦存於同一礦物組分。那麼,如何減少Pb的溶出量就值得研究了。

白砷石和砷華的密度(分別為4g/cm3和3.7g/cm3)均低於鉛黃和鉛丹的密度(分別為8g/cm3以上和4.6g/cm3)。故可用水飛分開這兩類化合物。

砒石、砒霜、紅砒主含三氧化砷,具有砷劑的基本藥理、毒理作用。砷有原漿毒作用,且能麻痹毛細血管,抑制含巰基酶的活性,並使肝臟脂變,肝小葉中心壞死,心、肝、腎、腸充血,上皮細胞壞死,毛細血管擴張。

砒石誤服後,造成廣泛性神經系統病變,對血管舒縮中樞和周圍毛細血管有麻痹作用,可導致毛細血管擴張,滲透性增加,血壓下降,進而使小動脈受損,出現組織營養改變,對腎小球也有害。

【附】

文獻摘錄:「醋浸一宿,除毒,不可輕用。」(《仁術》)「醋煮殺毒用。」(《原始》)「已大熱大毒,煉成霜其毒尤烈,人服至七八分即死,得酒頃刻殺人,惟宜生用者,不可經火。」(《通玄》)「經火更毒,得酒愈烈,過臍則生吐泄,服一錢殺人。」(《玉楸》)「醋煮,與芽茶或綠豆仁同研,以去毒。」(《逢原》)「經制無毒,不傷人畜……取香油一兩,生砒一錢,研,入油煎,沫盡煙絕,擦鵝掌風。」(《全生集》)

【總結】

砒石始見於《開寶本草》。南北朝時代記載有紫背天葵、石龍芮共煅法,實際上這已是制砒霜法。以後的醫書中也都記載有砒石的炮製方法,有不加輔料的研粉、水飛、煨制以及加輔料的白礬制、蘿蔔制、醋制、紅棗、綠豆制等,目前常用的炮製方法有淨制和煅制兩種。 砒石里含砷量很不穩定,樣品之間甚至同塊樣品中的不同部位也有差異,因而影響臨床療效的穩定性,砒石應用前多經炮製,其方法多為直接加熱,收取其升華物而成砒霜,這樣產品更純,質量穩定,但毒性也加劇,用時宜慎,孕婦禁用,常用量為0.002~0.004g,不能過量或持續服用,以防積蓄中毒。內服宜入丸、散。 本品極易溶於乙醇,故忌以酒浸服,以防中毒。本品外敷腐蝕力極強,尤其是深部瘍面有腐肉更多選用。外用時通過皮膚、黏膜及創面組織能被人體吸收而致中毒,故塗敷面積不宜過大,不宜連續久用。瘡口見血或皮膚破損者忌用,頭部疾患不宜使用。 [1]

【炮製方法】

一、淨制 除去雜質(《規範》)。

二、切制 研細(《規範》)。

三、炮炙

1.制砒霜

(1)取淨信石,置煅鍋內,上蓋一個口徑較小的鍋,兩鍋接合處用鹽泥封固,上壓重物,蓋鍋底上貼一白紙條或幾粒大米,用文武火加熱煅至白紙或大米成老黃色,離火待涼後,收集蓋鍋上的結晶(《規範》)。

(2)取信石小塊置磁盤內,加白酒使浸過信石,點燃。反覆進行7次。再將信石放鍋內,上蓋以磁碗,用鹽泥封固。碗底改小塊棉花,以文武火燒至棉花焦黃時,取下,放冷,掃下碗底的霜(《內蒙》)。

2.豆腐制 除去雜質,搗碎,加豆腐和水沒料面煮8小時,至豆腐變黑變硬,除去豆腐。每信石100kg,用豆腐20kg(《浙江》)。

3.煨制 取原藥材,砸成小塊,用白面包裹;置熱鍋內,不斷翻動。用交火炒至徽黃色,剝掉白面,入庫即得。每信石100kg,用白面50kg(《北京》)。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