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信令路由
圖片來自優酷

通信科技術語

信令路由是指信令消息從某一給定信令點發送到另一給定信令點時所採用的一組特定信令鏈路,即信令路由是從源信令點到達目的信令點所經過的預先確定的信令消息傳送路徑 。

  • 中文名稱:信令路由
  • 英文名稱:signaling route
  • 所屬學科:信息科技
  • 應用學科:通信科技,支撐網絡

目錄

定義

信令路由是指信令消息從某一給定信令點發送到另一給定信令點時所採用的一組特定信令鏈路。即信令路由是從源信令點到達目的信令點所經過的預先確定的信令消息傳送路徑 。

IMS中最複雜的問題就是請求信令的路由,尤其是初始請求的路由。IMS中的SIP信令的路由需要使用SIP URI或其它非SIP的絕對URI(參見RFC 2396)。絕對URI進行路由僅在從IMS用戶到外部網絡路由時使用。E.164格式的公共用戶標識IMPU不用於IMS中路由,並且基於E.164格式的IMPU的會話請求,為了內部IMS用途,需要轉換成為SIP UPI格式。SIP UPI可以通過公共的DNS、私有的DNS或者對等實體之間的協定完成解析。為了保證SIP和SDP能夠運作,在IMS中需要滿足下列前提條件:在註冊中使用的I-CSCF需要分配一個SIP-URI。其他IM CN子系統實體可以分配SIP URI;所有IM CN子系統實體都要分配IPv6地址,地址分配需要與3GPP TS 23.221限制一致;歸屬網絡運營商需要為用戶分配一個私有用戶標識IMPV,並且保存在ISIM應用中。如果沒有ISM應用,但有USIM,這個IMPV可以從IMSI推導出來。IMPV必須對UE中的SIP應用可見。[1]

分類

信令路由按其特徵和使用方法分為「正常路由」和「迂迴路由」兩類。

正常路由

採用直聯方式的正常直達信令路由

採用直聯方式的正常直達信令路由

正常路由是未發生故障的情況下信令業務流通的路由,主要有以下兩種:

(1)採用直聯方式的正常直達信令路由 當信令網中的信令點有多個路由時,如果有直達的信令路由,則將該信令路由作為正常路由。

(2)採用準直聯方式的信令路由

當信令網中一個信令點的多個信令路由都是採用準直聯方式時,則正常路由為信令路由中最短路徑的路由,也即正常情況下,信令都從最短路徑的正常路由傳輸,這時信令傳輸是非負荷分擔的模式。所謂最短路徑,就是經由STP轉接的次數最少。當採用準直聯方式時,如果兩條信令路由都經過相同數目的信令轉接點,這時信令傳輸是採用負荷分擔的模式,該兩個信令路由都為正常路由。

迂迴路由

信令鏈路或路由故障造成正常路由不能傳送信令業務流而選擇的路由稱為「迂迴路由」。迂迴路由都是經過信令轉接點連接的準直聯方式的路由。當有多個迂迴路由時,應按經過的信令轉接點的次數,由小到大依次分為第一迂迴路由、第二迂迴路由等。

選擇的一般原則

No.7信令網中,信令路由的選擇遵循兩個原則:「最短路徑」和「負荷分擔」。最短路徑就是在確定至各個目的信令點的路由時,選擇不經過信令轉接點的直達信令路由或經信令轉接點次數最少的信令路由;負荷分擔就是同一等級的信令路由之間和每一條信令路由的信令鏈路組之間均勻分擔信令業務。在上述定義正常路由和迂迴路由時,已遵循這些基本原則。因此,信令路由選擇的一般原則為:

(1)首先選擇正常路由,正常路由故障時才選擇迂迴路由;

(2)具有多個迂迴路由時,首先選擇優先級最高的第一迂迴路由,當第一迂迴路由也發生故障時,再選擇第二迂迴路由,依次類推;

(3)迂迴路由中,若有多個相同優先級的路由(如N個),它們之間採用負荷分擔方式,則每個路由承擔整個信令負荷的1/N。若它們中一個路由中的一個信令鏈路發生故障,則應將它承擔的信令業務倒換到採用負荷分擔方式的其它信令鏈路上去。若負荷分擔的一個信令路由發生故障時,應將它的信令業務倒換到其它路由。 [1]

下面圖1中給出了信令路由選擇的一般原則。圖1中(a)為選擇正常路由,(b)為選擇經由STP1和STP2的第一迂迴路由,它們採用負荷分擔方式,STP1和STP2各承擔50%負荷,(c)為當第一迂迴路由的一個的一個信令鏈路組(STP1)發生故障時,它的負荷由STP2負擔,(d)為當第一迂迴路由整個發生故障時,將信令業務倒換到經由STP3和STP4的另一條路由。 [2]

信令路由表

信令路由表編制的一般原則:

(1)應選擇經過中間信令轉接點數量最少的信令路由,即信令消息傳送時間最短的路由作為正常路由;

(2)信令網內組成混合路由的各信令路由的信令消息傳送時延要一致;

(3)儘量考慮到信令網中信令轉接點負荷均衡;

(4)不論在任何情況下,信令路由表中給出的路由選擇不能使從信令起源點到目的點信令消息傳送造成死循環,並要保證信令網中信令起源點與信令目的點間信令消息傳送的雙向性。 [3]

視頻

Diameter信令網-于晴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