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保羅·亨德密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保羅·亨德密特
原文名 PaulHindemith
出生 1895年11月16日
Hanau,Hesse,德國
逝世 1963年12月28日
國籍 美國
職業 作曲家、指揮家

人物介紹

保羅·亨德密特 (Paul Hindemith,1895-1963),德國作曲家、後入美國籍。指揮家和中提琴家。九歲學小提琴,十四歲成名,同年入音樂學院深造作曲和理論。1915年任法蘭克福歌劇院首席小提琴,並繼續從事作曲和室內樂演奏。1927年在柏林教授作曲,並開始音樂理論和歷史研究工作。此時寫成著名歌劇《畫家馬蒂斯》。1940年移居美國,在耶魯大學音樂院任教。晚年以指揮家身份往返歐美各地演出。 早期作品受施特勞斯、德彪西和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影響較多,他的室內樂作品富有強烈的節奏動力和幽默感,奏鳴曲具有很強的抒情風格,和聲平穩柔和,而且還善於在創作中揉入美國音樂的因素。他的作品具有明顯的現代風格,較難以理解。 亨德米特在一次大戰之後在德國領導新古典主義運動,主張復興德國古典音樂的傳統。他把巴赫當成自己的典範,追求莊嚴、均衡、和諧、寧靜的創作特點。 他的創作的第一階段,為20世紀初到30年代初,在這一階段創作中,早期的「反浪漫主義」歌劇《謀殺,女人的希望》(OP.12,作於1919年)、《努施—努希》(OP.20,作於1920年)、《聖蘇珊娜》(OP.21,作於1921年),在演出時曾獲轟動,但很快就被人遺忘。他這一時期的創作中的著名作品是《室內樂》、《樂隊協奏曲》、《弦樂四重奏》中創立的「線性——復調手法」,而鋼琴組曲《1922》被稱為是「現代都市的讚歌」。1926年創作的歌劇《卡地亞克》運用巴洛克時代編號歌劇的形式,也糅合了表現主義手法。第二階段為其創作巔峰時間的作品,也就是以《畫家馬蒂斯》為中心的一批無論形式與內容都日臻成熟的作品,這些作品包括《音樂會協奏曲》、《最尊貴的顯聖》、《天鵝轉子》、《葬禮音樂》、《小提琴協奏曲》、《中提琴協奏曲》、《降E大調交響曲》、《韋伯主題變奏曲》、《四種氣質》。第三階段為移居美國之後的作品,相比第二階段的創作,更加注重形式的嚴謹。這一階段,欣德米特對戰後的先鋒主義音樂採取激烈的反對態度,從而與先鋒派的某些代表人物發生深刻衝突,認為把形式與技法手段不斷翻新當作唯一目標來追求是一條極為危險的藝術道路。這一階段的作品包括《寧靜交響曲》、《當丁香花最後在庭院開放的時候》以及歌劇《畫家馬蒂斯》。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