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保護責任(楊世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保護責任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保護責任》中國當代作家楊世龍的散文。

作品欣賞

保護責任

在與狗長期相處潛移默化中,我們這些山里孩童也漸漸學習了狗的一項天生技能——游泳。當時貧窮落後偏僻的山村交通閉塞,也無電視廣播通信了解外面世界,更無什麼遊樂活動設施,天性好玩的孩子們就地取材,在山坡滾石、林間爬樹、山澗小河嬉水摸魚等就成了童年最好的玩樂,在這些玩樂中家裡的狗始終陪伴着我們,在長期看到狗昂頭於水面吸氣、用四腳於水下前後自由擺動而輕鬆游水過河的天生本領,我們也學着在河裡先於淺水中,用手腳前後並立支撐身子於水中,昂頭於水面,然後試着模仿狗的動作,手向前挖腳在後彈,有時還讓一二同伴用手在兩邊輕托着肚子下面相助,在無數次撲騰嗆水試游中,忽然有一天在水中游着不沉了,並能向前游一點距離了,後來慢慢地越游越遠了,從淺水中慢慢地再到深水中……這樣就靠模仿狗無師自通地學會了游泳,我們把這種游泳方式形象地叫「狗刨水」,狗可以說就是我們游泳「教練」。這個名稱及動作雖不雅致但簡單管用,其動作簡單自然,用四肢共同着力,穩抓力大,不易沖走沖翻,很適用山澗曲折漲水湍急的河流,為山里生產生活能帶來一定幫助,深受山里人喜歡!

山狗與當時窮山里人一樣過着食不果腹的艱苦日子,但從不離家出走拋棄貧窮的山裡人家。記得村子裡有一「五保戶」老人年輕時就養着一隻大公花狗,一直到他年老體弱時都伴着過時子,由於一個人在生產隊分得的糧食少,所謂「殘湯剩水」就更是少得可憐,一遇吃飯時辰它就跑到村里人家去轉悠討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來往,與村裡的人家都十分熟悉,大家看它到來時都會深知其艱難和來意,都會多多少少地賞點剩下雜食或豬食給它,有一富裕之家見它可憐都想將它留下收養,先用美食引誘、後用繩套養,但一放開其自由狗就毫不猶豫地奔回家去。老人年高去世後,它隨送葬隊伍一起跟到了墓地,每天除了到村里尋找食物外,都會回到墓地旁一岩洞裡躺着像過去一樣陪伴着墓中主人。一年多來無論颳風下雨、酷暑寒冬,始終如一地陪着、等着它的主人……後來老人的一遠方侄兒來燒清明祭奠老人,看到這條忠誠蒼老熟悉的老花狗時,年輕侄兒哭着愛撫着再也不忍落下孤單的狗,用繩輕套着與狗一步一回頭地悲傷地離開這裡,村道兩旁圍着送別的村人無不淚流滿面而泣。如果,這時有誰敢上去打下這隻狗,立即會被淳樸的村民湧上撕個粉碎呢。

山狗忠誠於主人家一般從小到大都在一家終老而死,但在六七十年代自從村壩上修了一「知青」安置點,從城裡來了幾位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知識青年後,村裡的狗開始遭殃了。一向路不拾遺淳樸鄉村,先是從偶爾丟蛋丟雞開始,後是村里一條條狗也不明不白地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每到傍晚,失狗家的老人兒童拖長聲音呼着自家未歸狗兒的昵名「花兒、白狗、猛子、小花………」日復一日,幾日下來由嘶啞慢慢變成哭腔、再在悲痛失望中慢慢銷聲嘆息,這狗的消失成了村里一大悲傷迷團。第二年春季,根據上級安排村里統一開展春季「除四害、講衛生」活動時,從知青點屋旁陰溝里挖出幾堆白骨,大家一下明白了,整個村子一下子憤怒了,知青們見勢不妙,全都跑到外村知青點去投親靠友躲了起來。村支部書記面對沸騰的民怨,立即向鄉里知青辦公室報告。

鄉上立即成立了工作組深入到村里處理丟狗事件。在經過幾輪與村民協商對話後,本着教育知青、適當照顧村民情緒方式,召開村民大會讓知青給村民賠禮道歉,鄉長又從其他村調劑來狗仔補給失狗村民。在村民會上年青知靑們如泣如訴地講了套狗過程和當時生活現狀,看到一個個遠離城市父母充滿稚氣的十六七歲的娃娃,在漫漫長夜裡面對孤獨飢餓和一個月沾不上一兩次油腥的困苦生活,村民們也悲淚了,雖然自己也過得艱難但總比這些遠離父母溫暖的娃娃們好得多了,頓時一切怨氣煙消雲散。從此,村民們每天都有人路過知青點時帶上一兩個自家雞下的蛋或一把自家自留地種的蔬菜悄悄放下送給他們,那家村民殺了豬或上山采野果榨的油都會給知青們送上一點,鄉上也在肉油供給知青給了更多照顧,從此村里再也沒有丟雞失狗事件發生。知青們把村里當成了第二個家,純樸的村民也把知青當成了自家的孩子,孩子犯的過錯父母總是會原諒的呢。幾年後,當知靑接到返城通知時,雖有離開貧困艱苦鄉村的喜悅,但當與朝夕相處結下深厚情誼的村民告別時,那難捨難分抱頭痛哭的場面撼動了整個鄉村,此時他們心裡充滿了真正告別家的悲傷,背着簡單的行李和村民送的煮熟的幾個珍貴的雞蛋和採集的山果,哭着一步一回頭走向山口,直到消失到無影無蹤後,村民們才悻悻不舍散開回家。多年後,這幾位回城知青,有的成了企業家、有的成了知名教授、有的當了黨政領導,但始終沒有忘記與村民度過的那段艱苦而又友愛的難忘歲月,都陸陸續續地回訪這第二個家,幫助村里扶貧、辦企業、辦學校、支助貧困家庭孩子讀書,盡一己之力幫助村民脫貧致富,先後被當地黨報多次報道。

如今,川北山鄉走上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通電通路,家電設備樣樣齊全,大多家庭有了小車,出行方便,來往自如。山村的夜晚,像城裡一樣燈火通明,到處是一派祥和安寧的幸福情景。這幾年通過基層的科學治理和教育,加上村民們淳樸的鄉風傳承,可以說是道不拾遺、夜不閉戶,但他們每家還是養着一條本地山狗,既用不着防盜,也用不着壯勢,可能是養的是山里人與狗的一種難捨的情懷吧了!

我愛山裡的人,也愛這山裡的狗!

[1]

作者簡介

楊世龍,中國散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