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侯庭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侯庭訓

侯庭訓,樂清(今浙江省樂清縣)人,進士。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升為福建按察司僉事,分巡漳南道。當時漳南道轄汀州和漳州兩郡。從漳州到汀州只有東路從龍巖經過,路程較遠,且路途峻險,往返耗費大。侯到任之前,曾有人議論改辟西路,但並未實施。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分巡道駐上杭時,驛傳鋪舍均設在東路。侯到任後,人們又議改辟西路。為處理此事,他實地巡察,廣求意見,經多方證實:改西路從永定經過,路程比東路縮短三分之一,沿途也較為平坦。於是果斷決定,將平西驛移至永定城,遷鋪舍於撫溪(撫市)、太平、白砂等處,增設便民、廬豐、鵝嶺等鋪,並從寧化、清流、歸化(今明溪)、連城募足鄉兵400名供給各地使用,還增設彩眉、扁寮等十九隘。[1]    上杭城地處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通要衝,東南臨汀江,由漳州到道署,非擺渡過汀江不可。一遇大水,則無法擺渡,兩岸交通遂中斷。於是侯決心建一座橫跨汀江的大橋,並上報福建布政使司,言利弊,提出建議:用河稅節餘請工人炸石運料,發動百姓獻工、獻料以解決建橋所需人力、財力等問題。核准動工興建後,歷時不到一年,於嘉靖十九年在縣城東門潭頭渡口建成有19個石橋墩、36間復道式亭屋的青龍橋。此為有史以來汀江上第一座大橋。青龍橋的建成不僅便於汀江兩岸人們來往,而且溝通上杭與漳州的聯繫。人們把此橋與蔡襄築洛陽橋相比。此橋建成後僅18年,被洪水沖毀,但其「利濟之心」至今仍在民間廣為傳誦。    次年,他又倡議在陽明門復修以45條船、2條鐵索(共重2250公斤)聯起來的浮橋,方便兩岸行人。此橋後亦被洪水沖毀。此後,萬曆、康熙、咸豐和民國間,乃至新中國建立初期,均曾採用建築浮橋的辦法,連接汀江兩岸,方便行人往來。

參考來源

  1. 侯庭訓,博雅文化旅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