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侗族風雨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侗族風雨橋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貴州廣西以及湖南的侗鄉,有許多久負盛名的鼓樓和風雨橋。這些興時於漢末至唐代的古建築,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極富民族氣質。整座建築不用一釘一鉚和其它鐵件,皆以質地耐力的杉木鑿榫銜接,拔地而起。風雨橋又稱花橋,是侗族建築中最具特色的民間建築之一。

簡介

中文名:侗族風雨橋

別稱:花橋

所屬國家:中國

建築類型:侗族建築

基本介紹

在貴州、廣西的侗鄉,有許多久負盛名的鼓樓和風雨橋。這些興時於漢末至唐代的古建築,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極富民族氣質。整座建築不用一釘一鉚和其它鐵件,皆以質地耐力的杉木鑿榫銜接,拔地而起。風雨橋又稱花橋,是侗族建築中最具特色的民間建築之一。

苗寨喜歡依山而立,侗寨則大多修在河溪兩旁,跨水而居。因此,侗寨就出現了石拱橋、石板橋、竹蔑橋等。而最富民族特色的便是風雨橋。坐落於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鄉馬安寨的程陽橋是風雨橋的代表。因橋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風雨,故稱風雨橋。這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樑橋。其結構以橋墩、橋身為主的兩部分。墩底用生松木鋪墊,用油灰沾合料石砌成菱形墩座,上鋪放數層並排巨杉圓木,再鋪木板作橋面,橋面上蓋起瓦頂長廊橋身。橋身為四柱抬樓式建築,橋頂建造數個高出橋身的瓦頂數層飛檐翅起角樓亭、美麗、壯觀。五個石墩上各築有寶塔形和宮殿形的橋亭,逶迤交錯,氣勢雄渾。長廊和樓亭的瓦檐頭均有雕刻繪畫,人物、山水、花、獸類色澤鮮艷,栩栩如生,是侗鄉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木建築中的藝術珍品。

代表作品

程陽橋又叫永濟橋、盤龍橋,是侗寨風雨橋的代表作,是目前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風雨橋,是侗鄉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木建築中的藝術珍品。始建於1912年,於1924年建成,1982年被列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座橫跨林溪河的木石結構大橋,橋面架杉木,鋪木板,橋長77.76米,橋道寬3.75米,橋面高11.52米。為石墩木結構樓閣式建築,2台3墩4孔。墩台上建有5座塔式橋亭和19間橋廊,亭廊相連,渾然一體,猶如羽翼舒展;橋的壁柱、瓦檐、雕花刻畫,富麗堂皇。整座橋雄偉壯觀,氣象渾厚,仿佛一道燦爛的彩虹。它的建築驚人之處在於整座橋樑不用一釘一鉚,大小條木,鑿木相吻,以榫銜接。全部結構,斜穿直套,縱橫交錯,卻一絲不差。橋上兩旁還設有長凳供人憩息。遊人坐在凳上向遠處放眼,只見林溪河蜿蜒而來,橋的兩邊,茶林滿坡,翠木簇擁;田園耕地,農夫勞作;河邊水庫,緩轉灌溉。

奇特精巧的風雨橋,高大雄偉的鼓樓,別具風格的民居,和四周映襯着的青山綠水,組成了一幅幅秀麗的風俗畫卷。程陽不僅以風雨橋而聞名中外,程陽八寨的風景是濃縮了侗族文化的精華。在程陽橋旁的山坡上可以看到,一架架巨大的水車的慢慢轉動,車水之聲不絕於耳;不遠處的侗家吊腳樓依山傍水,鱗次櫛比,連成一片,層層而上。許多人不遠千里來到程陽風雨橋,憑欄聆聽流水聲,感受侗家的別樣情懷。

程陽橋採用的是中國南方特有的穿斗式的組合結構,既有古代百越族干欄式建築色彩,又有漢族宮殿式的藝術。橋的東西台亭為斜山式,東西東亭和中央亭為鑽尖式、亭倚式,集中了侗族傳統建築中三種基本造型於一身。在亭面上下均為飛角半拱,背面的瓦頂還設有古樸的裝飾物,使整座程陽橋既有飛龍騰空之勢,又喻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之意。

風雨橋,這種不費一釘一鉚的建築,凝聚了侗族人民的智慧與汗水,也凝結着恩愛夫妻被花龍救護的動人傳說。每一座橋,都在講述它的過去與未來;每一陣流水或蟬鳴聲都能讓你深切地沉浸於淒離絕美之中。

程陽,山清水秀的侗鄉,流傳着花龍急救年輕夫婦的傳說:一天,一對新婚不久的恩愛年輕夫婦過橋,河底卻突然颳起一陣狂風,一下把女的捲走。原來是河裡的螃蟹精看上了那女子而作怪。丈夫急得在河邊大哭,差點想投河陪妻子而去...哭聲驚動了水底的一條花龍,他深深為男子的痴情感動,於是飛天而出,施法將螃蟹精擊殺,救出了女子。恩愛夫妻終於重聚。而後人為紀念花龍,就將河上唯一那座小木橋改建成畫廊式的風雨橋,還在柱上刻了花龍的形象,稱它為回龍橋。由於它能讓人躲避風雨,人們又改稱它為風雨橋。

後來,風雨橋成了情侶們幽會密語的好去處。伴隨着潺潺流水聲並肩坐在橋畔,是侗族青年男女們一種由遠已久又別樣的浪漫。

程陽風雨橋是建築的集大成者,集橋、廊、亭三者於一身,在中外建築史上獨具風韻。風雨橋大多架設在村寨下方的溪河之上,既作交通之用,又有宗教方面的含義。它象徵飛龍繞寨,以保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吉祥幸福。故人們稱之風雨橋、回龍橋、永濟橋、賜福橋……程陽永濟橋是中國惟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侗族風雨橋,是侗族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據有關資料記載,該橋與我國的石拱趙州橋、鐵索瀘定橋及羅馬的鋼樑諾娃上的沃橋齊名,為世界四座歷史名橋之一。

程陽橋由於它別具一格的建築技藝和雄偉風姿而聞名於世。1965年,郭沫若先生到些一游,興奮之餘,不但為程陽橋題名,而且還賦詩盛讚:「艷說林溪風雨橋,橋長廿丈四尋高。重瓴聯閣怡神巧,列砥橫流入望遙。竹木一身堅勝鐵,茶林萬載茁新苗。何時得上三江道,學把犁鋤事體勞。」詩和橋名均刻成碑立於橋頭。

如今,程陽永濟風雨橋上,當地侗族農民製作的手工藝品,讓前來觀光的遊客們大開眼界。

世界上有許許多多著名的橋,有的以它們的悠久歷史聞名於世,有的以它們的高超建築技巧而留芳史冊。就它們的作用來說,皆是方便交通,使「天塹」變成通途。那麼,世界上有沒有既方便交通,又可供人休息娛樂的橋?有,獨具一格的侗家「風雨橋」就是這樣一種橋。 侗族擅長於建築,特別是橋樑建築尤為突出。凡是侗族居住的地方,村前寨後的交通要道上都建有橋,有石拱橋、石板橋、竹筏橋等。它們結構別致,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其中一種長廊式的「風雨橋」,以它獨特的造型藝術和高超的建築技巧而久負盛名。 風雨橋,不僅連接交通,而且可避風雨,因而得名,它是一種木石結構的橋。著名的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的程陽風雨橋,是國家重點保護的文物。橋長一百六十五六,橋面寬十米,橋高十五至二十米。橋墩以青石砌成,橋面鋪設成排的杉木,上面建有長廊,覆以瓦頂,還建有樓亭五座。樓亭呈方形,多角重檐,共有房檐五層,層層而上,形似寶塔,氣勢宏偉,橋面通道兩側有欄杆。長廊兩旁設有長凳,宛如遊廊供行人觀賞和休息。長廊和樓亭的瓦檐、柱頭都雕花刻畫,龍鳳花草,秀麗玲瓏,蔚為壯觀。 風雨橋在建築結構上更為獨特。建橋時不用一顆鐵釘,只在柱子上鑿通無數大小不同的孔眼,以榫銜接,斜穿直套,縱橫交錯,結構極為精密,其堅固程度,不亞於鐵、石橋,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損。這是侗族建築藝術的特色,也是侗族人民勞動智慧的結晶。 1.侗族橋樑的建築特點是什麼?侗家風雨橋在建築結構上的特點是什麼? 2.「長廊兩旁沒有長凳……蔚為壯觀。」用了哪種表達方式?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3.第四段中「 無數,一顆」 的作用是什麼 ? 「無數」是說造橋的工藝複雜和精巧程度 「一顆」是說一顆釘子也沒用,說明侗族風雨橋的造橋人的高超技藝。這兩個詞通過對比的手法從側面讚揚了侗家風雨橋的「獨具一格」。[1]

參考文獻

  1. 民族文化|侗族風雨橋搜狐網,2021-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