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侍衛親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侍衛親軍

即皇帝的侍從、護衛人員,由皇帝最信任的士兵擔任,一般由貴族子弟和京城百姓子弟組成。

基本簡介

古代官名,又稱"侍衛、親衛",從秦朝時正式產生以後各朝各代都有,只是稱謂不同,五代以後,侍衛親軍成為皇帝的親軍。

古代侍衛親軍

唐朝侍衛親軍

在唐朝叫金瓜武士,是皇帝金殿上的儀仗兵兼侍衛,屬於正五品帶刀侍衛. 又分成南北衙禁軍。

南衙禁軍是政府軍,北衙禁軍才是真正的皇家軍,北衙禁軍的規模比較小,分為左右屯衛,僅部署在玄武門 。

宋朝侍衛親軍

五代和宋朝的軍事機構設有"侍衛司"。全稱為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司,和殿前司分領禁軍。五代時,梁太祖始置侍衛馬步軍,自此,侍衛親軍成為皇帝的親軍。其統官是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以及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候。

北宋時期,侍衛親軍司,地位在殿前司之上,長官為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掌管禁軍的大部分,下設馬軍、步軍二司,亦設都指揮使等為長官。建隆三年,石守信辭職後侍衛司長官常空缺而不任命,後期也只設長官中權位最低的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候。侍衛親軍司"自(景德二年,1005)王超罷職(馬步軍都虞候),無復任者,而侍衛司馬軍、步軍遂分為二,並殿前號三衙,而馬、步二軍始居殿前司之下焉"。三衙分管全國禁軍,還分管首都開封的治安,殿前司管宮城(大內)內,馬軍司管舊城(里城)內,步軍司管新城(外城)內。

侍衛親軍設馬軍都指揮使正五品,馬軍副都指揮使正五品,馬軍都虞侯從五品,步軍都指揮使正五品,步軍副都指揮使正五品,步軍都虞侯從五品,另設諸軍指揮使。

侍衛親軍司與殿前司分領禁軍,併兼管廂軍,分侍衛親軍馬軍司與侍衛親軍步軍司,皆有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等官。掌馬、步軍諸指揮之名籍,有關統制、訓練、番衛、戍守、遷補、賞罰諸政令,侍衛扈從,大禮宿衛。南宋僅掌管侍衛馬軍司與侍衛步軍司軍隊,長官為主管侍衛步軍司軍隊,長官為主管侍衛馬軍司公事與主管侍衛步軍司公事,有時僅為虛銜。侍衛司實際分成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各置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侍衛司三個軍職不常設,到真宗時全都廢除。南宋時資淺者充任馬軍司和步軍司長官時,叫做主管侍衛馬軍司公事、侍衛步軍司公事。

清朝侍衛親軍

康熙時特設御前大臣和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職務,沒有固定的員額和等級限制,由皇帝親自選授。這些人基本主滿洲、蒙古王公勛戚子弟、宗室子弟及主皇帝所賞識的侍衛中擢其優者。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不歸領侍衛內大臣管轄,均歸御前大臣管理。御前大臣真實均由勛臣和軍機大臣充任。自乾隆朝任命蒙古科爾沁貝子札爾豐阿兼任後,經常由滿蒙古親貴王公兼任。此外,還設有"御前行走"、"乾清門行走"的職務,也屬於侍衛制度中的一部分。雖說是一種虛銜,但"行走"帶有"見習"、"預備"之意,賞此銜者,可與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一樣,成為內廷近御之臣,並經常奉差、執事。如乾隆四十年賞給乾清門行走的有貝勒永福、貝子弘午;道光七年賞乾清門行走的有貝勒奕綸;光緒十五年賞御前行走的有載濂、載泖、載漪、載澤等。因此,御前侍衛、御前行走、乾清門侍衛、乾清門行走等作為一種不固定的侍衛制度,因其接近皇帝,對於王公大臣來說,意義是無比重要的。 而作為清朝常備的侍衛機構--侍衛處,曾改稱"領侍衛府",負責統領侍衛、親軍。其管理人員有: 領侍衛內大臣--正一品,六人,上三旗中每旗各二人擔任。其職責是挑選侍衛、親軍,訓練弓馬騎射等技藝,侍衛的考核升降,日常的宿衛值班,朝會、御門聽焉得地列侍,皇帝出巡時隨扈守衛等等。領侍衛內大臣均由皇帝直接欽選,通常由內大臣、散秩大臣及滿洲都統、大學士、尚書、將軍中選授。

隸屬於侍衛處的侍衛品級及編制為:

一等侍衛--也稱"頭等侍衛",正三品,60人;

二等侍衛--正四品,150人;

三等侍衛--正五品,270人;

藍翎侍衛--正六品,90人。

此外還有隨旗行走的宗室侍衛編制:

一等侍衛9人,二等侍衛18人,三等侍衛66人。後來增加了從五品的四等侍衛一職,這一職務僅僅作為宗室侍衛中三等侍衛被降職的一個等級。

在清朝的宮廷侍衛官中,有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大內侍衛等,其中以內廷侍衛(御前侍衛及乾清門侍衛,後者可視為御前侍衛的一種延伸)待遇最高。按照清制,這種侍衛官都是選拔滿蒙勛戚子弟及武進士充任。作為御前侍衛,生活待遇優厚,除本身俸祿外,還有各種形式的補貼和恩賞,如帝後壽誕或扈從出行的話,還有相當多的賞賜。更重要的是,御前侍衛靠近皇帝,職位清高,升遷容易,由侍衛出身而官至卿相的,在清代占有很大比例,比如當下諸多清宮戲中頻頻出現的明珠、隆科多、和珅、索額圖、索尼、肅順等。何家祖傳下來的"御前侍衛府"豎匾,就是何禮被宣召進宮當上"御前侍衛"後,其族人為炫耀門庭,光宗耀祖,特在其家門前懸掛的。

參考資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