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使徒信心會凱樂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全景視覺網 的圖片

使徒信心會凱樂堂於宣統三年,英國人麥凱夫婦創辦,初在東寶興路邢家橋租房,取名使徒信心會耶穌堂。民國26年遷至哈同路(今銅仁路)慈厚南里114號。民國27年,該堂與五旬節聖潔會聯合,由五旬節聖潔會美籍傳教士段惠廉兼任牧職。民國30年,使徒信心會的中國信徒籌款購買常德路442號至446號房屋,定名凱樂堂,從此與五旬節聖潔會脫離關係,重新歸屬使徒信心會,聘趙愛廣為牧師。民國35年,凱樂堂在邢家橋路97號原址設虹口分堂,兩堂都由胡寶明任牧師,直至1958年參加聯合禮拜。房屋由單位和居民租用。

牧師

牧師,新教多數宗派中的主要教職人員。拉丁文作pastor(牧羊人)。《新約》[1]中以牧人喻耶穌,以羊群喻教徒,所以新教用牧師稱呼主持教務和管理教徒的教牧人員。

新教各派認為每個信徒都可憑藉自己的信仰與上帝直接相通,教職人員只是引導教徒走向基督的「引導人」,而非「中介人」。在實行長老制的教會中,牧師由地方會眾選舉產生,與長老共同組成各級大會、堂會或區會,並為該會的主持人。在實行公理制的教會中,牧師為各獨立自主的堂會的教務負責人,由信徒直接民主選聘產生。在實行主教制[2]的教會中,牧師(聖公會譯為「會長」)的職位介於主教與會吏之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