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網絡的圖片

佩是一個漢字,讀作pèi,本意是指系在衣帶上的裝飾品;也指把徽章、符號、手槍等戴在或掛在胸前、臂上、肩上或腰間。該文字在《白虎通·衣裳》和《山海經·南山經》等文獻均有記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佩

拼音; pèi

注音; ㄆㄟˋ

部首; 亻

總筆畫; 8

五筆; WMGH

倉頡; OHNB

鄭碼; NQAL

筆順編號; 32351252

統一漢字; U+4F69

基本解釋; 〈名〉

⑴ (會意。從人 凡巾。本義:系在衣帶上的裝飾品)。

⑵ 同本義 [ornament worn as a pendant at the waist in ancient China]

佩,大帶佩也。--東漢·許慎《說文》

佩聲悄,晚妝殘,恁誰整翠鬟。- -《阮浪歸》李煜

青青子佩。--《詩·鄭風·子衿》

共王之服玉佩玉。--《周禮·王府》。注:"王之所帶者。"

遺余佩兮澧浦。--《楚辭·湘君》

⑶ 又如:佩玖(作佩飾用的淺黑色美石);佩玦(有缺口的環形佩玉);佩珂(用黃黑色玉石製成的佩飾);佩衽(佩玉和衣襟)。

⑷ 姓

〈動〉

⑴ 佩帶,把徽章、符號、手槍等戴在或掛在胸前、臂上、肩上或腰間 [wear]

佩之金玦。--《左傳·閔公二年》

古代君子,必佩玉。--《禮記·玉藻》

佩其象揥。--《詩·魏風·葛屨》(象揥:古時以象牙做的掻頭用具,亦用之為首飾。)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記·項羽本紀》

⑵ 又如:佩章(古代官員佩帶的印章);佩巾(古代女子外出時繫於腰左的拭巾);佩玉(古代繫於衣帶用作裝飾的玉)。

⑶ 攜帶,隨身拿着 [bring with]

農夫佩其耒耜,工匠佩其斧斤。--《白虎通·衣裳》

杻陽之山,有獸名鹿蜀,佩之宜子孫。--《山海經·南山經》。注:"謂帶其皮毛。"

⑷ 又如:佩仰(欽佩和信仰);佩慰(欽佩欣慰);佩德勿諼(受到的恩情,永遠不會忘記)

另,音義同背,古通假字。音背bei,非讀配pei,違逆、違背之義。

中醫經典《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明·吳昆《素問吳注》雲:"佩,與悖同,古通用。"清·黃元御《素問懸解》:"佩與背同。"

又,王冰注:"愚者性守於迷,故佩服而已。"日本·丹波元簡《素問識》:"李冶《古今黈》雲:'王注:聖人心合於道,故勤而行之;愚者性守於迷,故佩服而已。冰說非也。佩,背也,古字通用。果能佩服於道,是亦聖人之徒也,安得謂之愚哉!'滑雲:'佩,當作悖。'吳雲:'佩,與悖同。古通用。'簡按《古今黈》之說是。

方言集匯

◎ 粵語:pui3

◎ 客家話:[寶安腔] pui5 [梅州腔] bi5 [台灣四縣腔] pi5 pui5 [客英字典] pui5 [東莞腔] pui5 [客語拼音字彙] pi4 pui4 [海陸豐腔] poi5 pui5 [沙頭角腔] pui5 撒旦撒旦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韻會》蒲昧切《正韻》步昧切,$音悖。《釋名》佩,倍也。言其非一物,有陪貳也。一德佩,一事佩。《詩·鄭風》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傳》雜佩者,珩璜琚瑀沖牙之類。《左傳·閔二年》晉狐突曰:佩衷之旗也。《禮·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宮羽。《又》天子佩白玉,公侯佩山䣥玉,大夫佩水蒼玉,世子佩瑜玉,士佩瓀玫。《又》凡帶必有佩玉,唯喪否。

又《論語》去喪無所不佩。

又《白虎通》農夫佩耒耜,工匠佩斧,婦人佩針縷。

又水縈紆謂之佩。《水經注》鮑丘水北佩謙澤,眇望無垠。

又蘭渠川水出自北山,帶佩眾溪南流注於渭。

又葉蒲眉切,音裴。《詩·秦風》何以贈之,瓊瑰玉佩。葉上思。

又葉蒲邁切,音敗。《屈原·離騷》紛吾旣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能音柰。 《說文》大帶佩也。從人從凡從巾。佩必有巾,巾謂之飾。《徐鉉曰》俗別作佩,非。[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