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佤族1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佤族1

佤族,中國、緬甸的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語支,沒有通用文字,人們用實物、木刻記事、計數或傳遞消息。佤族主要居住在中國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孟連、耿馬、瀾滄、雙江、鎮康、永德等縣和緬甸的佤邦、撣邦等地,中國境內還有一部分佤族散居在保山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等地。

簡介

過去不同地區的佤族有着不同的自稱。大體說來,鎮康、永德一帶的佤族自稱「佤」;耿馬、雙江、滄源、瀾滄的佤族自稱「巴饒」或「布饒」;西盟、孟連的佤族自稱「阿佤」、「阿佤萊」和「勒佤」。漢族、傣族、拉祜族對佤族的稱呼也有不同。對鎮康、永德一帶的佤族,傣族稱「拉」,漢族稱「本人」。對其他地區的佤族,漢族、傣族、拉祜族統稱為「阿佤」或「佧佤」。「佧佤」又有「大佧佤」和「小佧佤」之分,「大佧佤」指西盟等地的佤族;「小佧佤」指滄源、雙江、耿馬、瀾滄、孟連等地的佤族。「佧」為傣語,是奴隸的意思,稱「佧佤」含有貶意和侮辱性。新中國成立以後,根據大多數人民的意願,確定稱為佤族

評價

佤族的起源,普遍流傳着《司崗里》的神話傳說。按照滄源佤族的解釋,「司崗」是「葫蘆」,「里」是「出來」,意即從葫蘆里出來的人;按照西盟佤族的解釋,「司崗」是「石洞」,「里」是「出來」,意即「人是從石洞裡出來的」。各地佤族雖然對「司崗里」的解釋有所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視為人類的發祥地。這說明佤族人民在阿佤山居住已有久遠的歷史,或者就是當地的最早居民。「司崗里」可能是佤族對他們遠古穴居生活的回憶。在先秦時期的著作如《山海經》、《竹書紀年》和《國語》中,都有「僬僥」這個族稱的記載。《後漢書》也記有「永昌郡徼外僬僥種夷內附」。「僬僥」與佤族自稱「巴饒」的語音很相近。永昌郡治在今雲南保山,其轄區南部和西部正是佤德語支各族的分布區。「僬僥」很可能是佤德語支各族的先民。公元前109年,漢武帝置益州郡,轄區達到今保山市的廣大地區。當時分布在瀾滄江以西的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的先民,已在西漢的統屬之下。公元69年,東漢置永昌郡,轄區包括今臨滄市、普洱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佤族分布區。在永昌郡又有哀牢人居住。從《華陽國志》和《後漢書》的相關記載看,當時的永昌郡已是民族雜居的地區,有穿胸、儋耳、閩、越、濮、鳩僚、傈、裸濮等族。哀牢人並非指某一個民族,應該是居於哀牢山區各民族的總稱,也包括佤族的先民在內。[1]

參考文獻

  1. 佤族1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