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佛陀解說苦的來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佛陀善巧解說苦的來源
圖片來自六圖網

佛陀善巧解說苦的來源

原文

  有一次,佛陀在恆河中游北岸的末羅國游化,來到一個叫做「優樓頻羅」的村落,住在附近的樹林裡。

  當地的村長聽說佛陀來了,想到佛陀常教導人知苦、滅苦,心中有着幾分的仰慕,也嚮往能親自聽個究竟,就前往拜見請益。

  村長禮見佛陀後,問佛陀說:「世尊!聽說您能為人解說苦的成因,以及如何滅除,這真是太好了,請世尊慈悲,也能為我解說。」

  「村長!我如果以『過去如何如何』、『將來如何如何』來為你說明苦的成因、苦的滅除,那麼,你或許會相信,也或許不信而可能徒增你的疑惑。村長!現在我們都坐在這兒,我就舉眼前周遭會發生的事,來為你說明吧,你要好好聽,仔細思惟了。」

  「好的,世尊!」

  「村長!你想想看:你會因為你們村裡的哪個人被殺、被捕、被罰款、被譴責而感到憂心、哀嘆、痛苦、不悅、絕望嗎?」

  「會的,世尊!」

  「然而,村長!是不是你們村裡的任何一個人被殺、被捕、被罰款、被譴責時,你都會感到憂心、哀嘆、痛苦、不悅、絕望呢?」

  「不會,世尊!」

  「村長!同樣是村中的人,為什麼你對某人會,而對其他人就不會?」

  「世尊!會讓我感到憂心、哀嘆、痛苦、不悅、絕望的那些人,是因為那是我所眷愛、關切的人,我對他們有欲愛的緣故,反之,則是跟我無關的人。」

  「村長!所以依此而類推於過去與未來,可知眾生的種種痛苦,不論過去發生的,現在存在的,或是將來產生的,一切皆以欲為根本;由欲而生,由欲而集起;以欲為因,以欲為緣。」

  「世尊!這真是個殊勝的比喻啊!世尊!真是稀有啊!世尊!您說:『一切苦的生起,皆以欲為根本;由欲而生,由欲而集起;以欲為因,以欲為緣。』真是巧妙的解說啊!

  世尊!我有一個兒子,名叫智羅瓦西。有一次,智羅瓦西在外過夜,隔天,我起了個大早,馬上派人去探望他。當我派遣的人還沒回來通報的等待期間,我只能情緒低落地老是念着『希望智羅瓦西沒事』。」

  「村長!如果智羅瓦西出了事,那你會不會憂心、哀嘆、痛苦、不悅、絕望?」

  「會啊,世尊!」

  「所以,村長!從這件事也可以了解到『一切苦的生起,皆以欲為根本;由欲而生,由欲而集起;以欲為因,以欲為緣』的道理。村長!在你還沒認識智羅瓦西的母親前,你會對她有欲愛之情嗎?」

  「不會,世尊!」

  「是當你認識她之後,才有欲愛之情產生的是吧,村長!」

  「是的,世尊!」

  「村長!如果智羅瓦西的母親被殺、被捕、被罰款、被譴責,你會感到憂心、哀嘆、痛苦、不悅、絕望嗎?」

  「會啊,世尊!」

  「村長!這也可以讓你了解到『一切苦的生起,皆以欲為根本;由欲而生,由欲而集起;以欲為因,以欲為緣』的道理。

  村長!如果心中有四種愛念,當這四種所愛念的無常變化了,那麼,就有四種憂苦生起;如果有三種、兩種、一種愛念,當所愛念的起了無常變化,就會有幾種憂苦生起。

  村長!如果都沒有愛念,那麼,就不會有憂悲惱苦了。沒有愛念的人,不會有憂悲惱苦;沒有憂悲惱苦的人,如出水蓮花般的超脫。」

  當世尊這樣解說時,村長當場遠塵離垢,得法眼清淨,見法、得法;知法、入法,不再疑惑,不再畏懼,合掌對佛陀說:「世尊!我已經超越了。從現在起,我歸依佛、法、僧眾,願意終身為佛弟子,請為我見證。」[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