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佛陀的覺悟:造作與無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佛陀的覺悟:造作與無常,第三次出遊回來以後,悉達多對於自己無力保護他的子民、父母,以及最摯愛的妻子耶輸陀羅、兒子羅羅免於必然的死亡,感到極度的沮喪。對治貧窮、飢餓、無家可歸等苦難他有辦法,但是對年老與死亡,他卻束手無策   

原文

佛陀不是天上的神。他是個凡人。但他又不太平凡,因為他是一位太子。他的名字叫悉達多。喬達摩,他享有優裕的生活,在迦毗羅衛國有美麗的宮殿、鍾愛的妻兒、敬愛的雙親、忠心的臣民、孔雀悠遊的蒼翠花園,還有一群才華出眾的宮女隨侍在側。他的父親——淨飯王,盡全力要讓他在宮牆之內不虞匱乏,並且讓他的一切需要都能得到滿足。因為當悉達多還在襁褓時,一位占星家曾預言,太子將來可能會選擇做一名隱士。但是淨飯王決心要讓悉達多繼承王位。宮中的生活豪華、安全而且相當平靜,悉達多從不與家人起爭執。事實上,他關懷家人,而且深愛他們。除了偶爾與堂弟的關係有一些緊張之外,悉達多和每個人都相處得很好。

當悉達多漸漸長大成人,他對自己的國土以及外面的世界開始好奇起來。淨飯王拗不過太子多次的懇求,答應讓他到宮外出遊。但他嚴令太子的車夫迦那,只能讓太子看到美好的事物。悉達多確實盡情享受了沿途的水光山色和自然豐沛的大地。但就在回家的路上,他們兩人遇到一個在路邊呻吟的鄉下人,被極大的病痛所折磨。悉達多一輩子都被魁梧的侍衛和健康的宮女所圍繞,聽見呻吟的聲音,見到受病苦折磨的軀體,對他來說是一大衝擊。目睹了人身的脆弱,在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帶着沉重的心情回到了王宮。

隨着時光流逝,太子好像又回復了平常,但是他渴望再度出遊。淨飯王再一次勉為其難地答應了他的請求。這一回,悉達多看到一位齒牙脫落、老態龍鐘的婦人,步履蹣跚,踽踽獨行。他立刻叫迦那停車,他問迦那:「為什麼她這樣子走路?」

迦那說:「主人,因為她老了。」

「什麼是老?」悉達多問道。

「她身體各部分經長期使用都已經耗損了。」迦那回答他。

悉達多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於是下令迦那掉頭回宮。

如今悉達多的好奇心再也無法平息,他想知道外面到底還有些什麼,於是和車夫第三次出遊。這一回他同樣欣賞了沿途美麗的風景,盡覽青山綠水。但是在回程的時候,他看到四個人抬着一個屍架,上面平躺着一具毫無生氣的軀體。悉達多一生中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的東西。迦那向他解釋那個看來羸弱的軀體,事實上已經死亡。

悉達多問迦那:「其他人也會死嗎?」

迦那回答:「是的,主人,每個人都會死。」

「我的父王甚至我的兒子也會嗎?」

「是的,每一個人都會。不論你是富裕或貧窮,種性高貴或低賤,都無法避免死亡。這是生在這世界上所有人的最終命運。」

第一次聽到悉達多開始邁向證悟的故事,我們可能會認為他實在是太天真了。聽到一位將要領導整個國家的太子,問出這麼簡單的問題,似乎很奇怪。但其實我們才是真正幼稚的人。在這個信息時代,斬首、鬥牛、血腥謀殺等衰壞與死亡的影像環繞着我們。這些影像非但沒有提醒我們最終的命運,反而被拿來作為娛樂和獲取利潤之用。死亡早已成為一種消費產品。我們大多數人並不去深思死亡的本質。我們不承認自身與環境都是由不穩定的元素所組成,只要一點小刺激就會分崩離析。我們當然都知道終有一天會死亡,但是除非是被診斷罹患絕症,大部分的人都自認暫時不會有危險。偶爾想到死亡的時候,所思索的卻是「我會得到多少遺產?」或者「我的骨灰要撒在什麼地方?」諸如此類的事。從這個觀點來說,我們才是太天真了。

第三次出遊回來以後,悉達多對於自己無力保護他的子民、父母,以及最摯愛的妻子耶輸陀羅、兒子羅羅免於必然的死亡,感到極度的沮喪。對治貧窮、飢餓、無家可歸等苦難他有辦法,但是對年老與死亡,他卻束手無策。

日以繼夜地沉思着這些問題,悉達多試圖和他的父親討論死亡。對國王而言,這是個理論上兩難的問題,他實在不懂太子為何如此耿耿於懷。淨飯王愈來愈擔心預言成真,說不定他的兒子真會放棄繼承王位,選擇苦行之路。不管有沒有預言,在那個時代,有權勢和財富的印度教徒變成苦行僧並不乏其例。淨飯王表面上想盡辦法來消除悉達多的執著,但是內心裡,他並沒有忘記那個預言。

然而對太子而言,這並不是短暫的憂傷情緒而已。悉達多完全沉陷其中。為了防止太子愈陷愈深,淨飯王不准他再次離開王宮,並私下指示宮中侍衛監視他。就像任何一個擔心兒子的父親會做的,他也盡其所能不讓太子看到任何死亡和衰朽的跡象。[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