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修學歷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佛陀的修學歷程,追隨着這古道而修,就能如實知『老死……等』;知其『集』;『滅』;『滅之道跡』,亦即如實知眾生苦迫的流轉,苦迫流轉的原因何在,應當用什麼方法滅除,而能斬斷流轉生死的貪愛與無明,證得了滅盡煩惱的第三智,而成就了解脫生死的涅槃正覺。
原文
一、出家
有一次,佛陀在憍薩羅國首都舍衛城南郊的祇樹給孤獨園,告訴比丘們說:
「比丘們!從前,在我還未出家時,過着極優渥與高雅的生活。我的父王為我建了春宮、夏宮、冬宮,那裡有着幽雅的環境,各種美食,各種高級服飾用品任我享用,還有詩人、藝妓相伴,讓我足不出戶也不會覺得孤單。
縱然過着那樣富裕的生活,但還是時常讓我想起,從前到宮外出遊時所看到老、病、死的恐怖與噁心景象,想到自己也會老、病、死,不禁生起想要脫離之心。
終於,有一天,我下了決心要解決人生老、病、死的大問題。在家人不舍的悲傷哭泣下,我剔除了鬚髮,穿上袈裟,離開王宮,開始了我的出家修道生活。那年,我二十九歲,正值充滿青春活力的年紀。」
二、修定
「比丘們!出家後,我清淨地守護着自己的身、口、意,首先來到大家尊稱為『仙人』的阿羅羅迦摩羅處修學。阿羅羅告訴我,他已修得了超越『一切識處』的『無所有處』禪定境界。我心想,阿羅羅能,我也能。於是精進修行,過了不久,我也體證了『無所有處』的境界。阿羅羅知道了,對我極為恭敬,與我平起平坐,且邀請我與他一同領眾弘法。然而,我心知『無所有處』之境界,仍不離情愛,不得解脫涅槃。所以,帶着對這種修行法的不滿意與失望,我離開了。
接着,我來到郁陀羅摩羅子處修學。郁陀羅告訴我,他已修得了超越『無所有處』的『非想非非想』禪定境界。我心想,郁陀羅能,我也能。於是精進修行,過了不久,我也體證了『非想非非想』的境界。郁陀羅知道了,也對我極為恭敬,與我平起平坐,且邀請我與他一同領眾弘法。然而,我心知『非想非非想』之境界,仍不離情愛,不得解脫涅槃。所以,帶着對這種修行法的不滿意與失望,我再度離開了。」
三、各種苦行
「我繼續在摩揭陀國境內尋尋覓覓,後來,來到靠近郁卑羅地方的西那尼加碼村附近,發現了一處適合禪修的清淨林地,就留下來強練『閉氣禪』,想從中得到解脫涅槃。然而,縱然以我強大的毅力持續修練,但因極度強忍閉氣,造成身體強烈的頭痛、腹痛與灼熱感等,種種的身體痛苦與疲憊,使得身體過度負荷而得不到平靜。
之後,我又嘗試了裸體、持守各種飲食禁忌、以樹皮羽毛等各種奇怪東西當衣服、常站不坐、常蹲不站、以棘刺與鐵釘為床、一晚三浴、倒立而行、將身體吊離地面、受烈日曝曬、冬天坐冰塊、泡水、禁語等,種種常人難忍的奇怪苦行;長年不洗澡,讓身上積滿污垢,甚至於長出青苔的污穢行;小心每一個步伐,在乎每一滴水,以免傷害小蟲的謹慎行;離群索居的孤獨行;吃牛的糞便,吃自己糞尿的不淨行;住令人毛骨悚然的棄屍墓地,撿拾屍體殘骸為床,任人在身上吐痰、小便;又經歷了日食一粒麻、一粒米、一棗果的少食,以致於瘦弱到皮包骨而兩眼深陷,頭皮皺縮,手一放到肚皮上,就能摸到脊椎,身上的毛一摸就掉下來了,連小個便都會因體力不支而倒栽蔥。
這樣的修行,整整持續了六年。」
四、放棄苦行重返禪修
「我心想,這六年來我所修的苦行,是沒有人能比的,但依然不能讓我超越常人,這不是聖者之道。那麼,要達成正覺,應該還有其它方法吧!
於是,想起了從前我還是王子時,在樹下體驗到的初禪離欲、離不善法之喜與樂。既然都已離欲、離惡不善法,那應當是通往正覺之路,我為什麼要害怕,而避之唯恐不及地去修苦行呢?我不再害怕與排斥了。但以目前這樣虛弱的身體,實在不能再進入初禪,我應當先吃些食物,讓體力恢復過來才行。
當我開始接受食物時,當初伴我出家修行的五比丘,認為我已經半途而廢,放棄修道而墮落了,所以對我感到厭惡與鄙視。
恢復體力後,我看到一位名叫吉祥的人正在割草,於是,向他要了些草,到尼連禪河畔一棵菩提樹下鋪座禪修,並且下定決心,不得解脫涅槃,絕不離開。就這樣,我進入了一連七天的禪修。」
五、體證解脫的那一夜
「在持續的禪修中,我進入了初禪,再繼續經第二禪、第三禪,進入第四禪。就在第七天的初夜,我以第四禪的定力,憶起了我長遠以來的過去生,每一生中的種種生活細節,而證得了宿命通的第一智。
到了中夜,再以第四禪的定力,通達了天眼神通,而能知曉眾生的各種業力,看見眾生死後依怎樣的業力往生何處,證得了生死神通的第二智。
到了後夜,想起未出家以來就存在心裡的問題,亦即這生、老、病、死的流轉,實在讓此世間陷入了極大的苦惱,怎樣才能脫離這老與死的苦難呢?於是,又以第四禪的定力正思惟,生起具突破性的無間慧,了悟到老與死是因為生;有;取;愛;受;觸;六入;名色;識等層層因緣,在當下身心活動的觀察下,由識而返,亦即了悟到識也不離身心,識又緣於名色。我在這樣的正思惟中,覺了其中環環相扣的『流轉』面,關鍵就在問題根源的『集』,這樣的體證,讓我生起『眼、智、慧、明、光』的正覺,這是我前所未聞的無師自悟。
接着,我又正思惟,生起具突破性的無間慧,了悟到生滅了,老與死才能滅;有;取;愛;受;觸;六入;名色;識滅了,名色才能滅,這樣,全部的苦迫才息滅。我在這樣的正思惟中,覺了其中環環相扣的『還滅』面,讓我生起『眼、智、慧、明、光』的正覺,這又是我前所未聞的無師自悟。
這樣的正思惟觀察,讓我發現了歷來諸佛走到正覺的古道!古道的內容是什麼呢?就是從『正見』到『正定』的『八正道』。追隨着這古道而修,就能如實知『老死……等』;知其『集』;『滅』;『滅之道跡』,亦即如實知眾生苦迫的流轉,苦迫流轉的原因何在,應當用什麼方法滅除,而能斬斷流轉生死的貪愛與無明,證得了滅盡煩惱的第三智,而成就了解脫生死的涅槃正覺。」[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