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佛陀慈悲開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佛陀慈悲開示,有智慧的人,身口意三業清淨,廣行善法,信敬佛法僧三寶,並時常發心供養。這種人往生立刻化生天上,身形容貌清潔光明,端正莊嚴天下無雙,比你莊嚴何只千萬倍?和殊妙的天女相比

原文

所謂「相由心生」,一個人是否莊嚴、具親和力,不在於外相的美醜與外表的裝飾,而是在於這念心是否良善、純淨。

佛陀時代,在舍衛國有五百位商人,為即將展開的航行尋寶計畫,慎重而熱切地商議著:「大海!變幻莫測,雖藏有眾寶,但卻也蘊含無限危機!」「是啊!若沒有了解海性的人相助、指導,此行如何圓滿順利達成任務呢?」「大眾!我認識一位受持五戒的居士,福慧兼備,又了解海性,不如就請這位賢者來擔任指導,各位意下如何?」在眾商人此起彼落的贊成聲中,事情就這樣議定了。

船身破浪而行,自無量水族上方滑過。海神在水族們簇擁下,前來觀察聲勢浩大的商隊,唯有通過海神的試煉,才有探寶的資格。船身突然不動了。海神化作龐大、醜惡、青面獠牙、火燃於頂的巨大夜叉,聳立於狂濤之間,擋住航路。他恐怖的面孔冷冷拋下陰森的字句:「世界上有比我還恐怖的嗎?」賢者平靜地回答:「有。比你恐怖好幾倍。」海神化身的夜叉幽幽地問:「喔!誰?」賢者以堅定的態度回答道:「世界上,有一類愚痴眾生,無惡不造:殺、盜、淫、妄、撥弄是非、惡言粗語、言不及義、貪婪縱慾、瞋恨暴力……固執地相信種種偏差、邪惡、錯誤的觀念見解,不改不悔。這種人死後直墮地獄,受無量無邊的痛苦:刀斫車裂、刀山劍樹、火車鑊湯、寒冰沸屎……千萬年月受此苦報。這類眾生,比你恐怖何只百倍?」夜叉聞言,默默地鬆開雙臂,把船放了,隱沒於浪濤間。

逃過一劫的眾商人,鬆了口氣,又繼續驚險的航行;不料才行幾裏海路,船身又不動了。海神又化成乾癟消瘦,不成人形的怪物,只隔著薄皮、血脈筋骨呼之欲出般的身體,橫在船邊,空洞無力的聲音輕輕飄來:「世界上有比我更瘦的人嗎?」賢者望著對方說:「有。比你瘦弱好幾倍。世間上有一類愚痴眾生,存心惡劣,吝嗇、貪婪、嫉妒、捨不得布施與人分享。這種人死後馬上投生為餓鬼,身如山、咽如針、髮亂膚黑、瘦弱乾消……千萬年月受此苦報,不聞不見飲食穀物,這類眾生比你嚴重上千倍!」海神化身的怪物聽完這一席話,無言地放了船,消失了。

好不容易迂迴前行數里,船身再度於汪洋中靜止。大眾定睛一看;這次不是驚世駭俗的妖怪,卻是一名巧笑倩兮的絕世美人。她倚著船身,用珠玉般甜潤的嗓音發問:「世界上有沒有像我一樣美麗的人呢?」賢者莊重地回答:「有。比你美上千萬倍。」海神反問:「是誰?」賢者答道:「有智慧的人,身口意三業清淨,廣行善法,信敬佛法僧三寶,並時常發心供養。這種人往生立刻化生天上,身形容貌清潔光明,端正莊嚴天下無雙,比你莊嚴何只千萬倍?和殊妙的天女相比,你簡直像是瞎眼的獼猴!」海神聞言,頃刻回復成海神的面目。

威嚴攝人的海神,以掌掬海水,正色再問賢者:「是我掌中海水多?還是整片汪洋海水多?」賢者回答:「掌中水多。」海神一愣,遲疑片刻又問:「此話當真?」賢者慎重地說:「這是真實不虛的諦理。世界劫盡時,出現兩個太陽,泉池乾涸;繼而出現三個太陽,小河枯竭;當四個太陽併出時,大江乾焦;至五個太陽同現,大海亦開始消損;然後六日聚出,海水只餘三分之一;最後七日當空,海水枯盡、須彌山崩倒,遍地燃火。如果有人能以敬信之心,用一掬水,供佛、供僧,或孝養父母、周濟貧窮、施與禽獸,如此功德,將歷劫享用不盡!所以這一掬之水,豈不是比海水多?」海神聽聞以有限、有盡的水,轉化成功德法水的妙法,歡喜不已,主動獻上稀世珍寶,饋贈賢者,並叮嚀、囑託上好妙寶轉供佛陀及僧團。

隨後賢者與五百商人在採足寶物後歸還舍衛國,並一起到只樹給孤獨園禮拜佛陀,長跪恭敬地供養各人所得及海神供養的各類珍寶。之後,賢者與五百商人長跪合掌懇求佛陀慈悲,願剃髮作佛弟子,稟受如來清淨教法!佛陀應允,並說:「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衣在身!」佛陀語音方落,眾人已應言個個現端正清淨僧相。佛陀再應機說法、慈悲開示,這群福德因緣具足的比丘們,立刻開悟,漏盡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世間上最醜陋、最猙獰可怖的人,莫過於因心懷愚痴,只為己利,而無惡不作,令人見之心生畏懼,不願親近的人;相反地,世間上最莊嚴、最良善可親的人,莫過於心懷智慧,三業清淨,敬信因果,處處能為人著想,廣行善道之人。所以,要培養出光明的人生和成為最受歡迎的人,就要先清淨我們這念心。更進一步,要懂得把握因緣、珍惜機會廣結善緣,並化有形有相的財富為善法資糧、功德法財,深信人人本具自性心寶,才是真正的富貴、有意義的人生。[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