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佛陀十大弟子中多聞第一的是哪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佛陀十大弟子中多聞第一的是哪位?
圖片來自六圖網

佛陀十大弟子中多聞第一的是哪位?阿難:又稱阿難陀,王舍城人,佛陀的堂弟,也是他的侍者。是佛陀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中的一位,被稱為多聞第一。他在佛陀死後證阿羅漢果,曾經參與第一次集結。據說他繼承摩訶迦葉之後,成為僧團的領導者。

原文

(一)多聞第一

  阿難陀,漢譯慶喜,佛成道日誕生,故名。白飯王次子,提婆達多的親弟。佛成道以後,曾有舍利弗、目犍連侍奉過佛陀。由於佛陀漸漸老了,需要一個常隨侍者,就把弟子集合起來,要大家推一個人來。舍利弗、目犍連認為阿難陀年青,記憶力強,擔任此職最合適,就推舉阿難陀。阿難陀提出三個條件:一、佛陀的衣服,無論新舊,我不要穿。二、如有信眾請佛陀應供,我不侍奉前去。三、不該見佛陀的時候,我不去見。舍利弗、目犍連將阿難陀條件告訴佛陀。佛陀非常歡喜地嘆說:阿難是一位品格優秀的人,他提出的條件是為了避免譏嫌,生怕別人批評說為了穿衣和吃食物,才侍奉佛陀的。西元前513年佛陀五十三歲時,十九歲的阿難,在竹林精舍正式被選為佛的侍者,侍奉佛陀二十七年,跟着佛的身後,到各地弘化。阿難在僧團中深受人們的尊敬,他待人謙遜誠懇。和人相處,從不揚己之長,顯人之短。總是盡力幫助別人,為別人提供方便。有時和外道談論佛法,也只是顯正而不破邪。如在翟師羅園,他感化了旃陀外道,奉行佛法。他不是以滔滔的雄辯來征服對方,而是以和暖的陽春,慢慢地溶解冰塊。在二十七年侍者的生活中,阿難對比丘、比丘尼和在家信眾來參拜佛陀時,他總是安排適當時間,滿足各人的願望。尤其遠道而來的比丘,在未見佛陀前,阿難總是予以親切的安慰,使其安樂。比丘尼非常願聽阿難的教誡。他常對比丘尼說:你們要好好遵守聖戒!在家信眾,也喜歡聽阿難說法。他教導在家信眾要尊敬三寶,受持五戒,十善,侍奉雙親,供養僧團。

(二)阿難開悟

  阿難尊者,在楞嚴會上聽到文殊菩薩選擇諸聖修證圓通法門之後,心跡圓明,得未曾有。茲錄圓通法門偈頌。


  覺海性澄圓 圓澄覺元妙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虛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國土 知覺乃眾生


  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 有漏微塵國 皆依空所生


  漚滅空本無 況復諸三有 歸元性無二 方便有多門


  聖性無不通 順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昧 遲速不同倫


  (中 略)


  我今白世尊 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體 清淨在音聞


  欲取三摩提 實以聞中入 離苦得解脫 良哉觀世音


  於恆沙劫中 入微塵佛國 得大自在力 無畏施眾生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寧 出世獲常住


  我今啟如來 如觀音所說 譬如人靜居 十方俱擊鼓


  十處一時聞 此則圓真實 目非觀障外 口鼻亦復然


  身以合方知 心念紛無緒 隔垣聽音響 遐邇俱可聞


  五根所不齊 是則通真實 音聲性動靜 聞中為有無


  無聲號無聞 非實聞無性 聲無既無滅 聲有亦非生


  生滅二圓離 是則常真實 縱令在夢想 不為不思無


  覺觀出思惟 身心不能及 今此娑婆國 聲論得宣明


  眾生迷本聞 循聲故流轉 阿難縱強記 不免落邪思


  豈非隨所淪 旋流獲無妄 阿難汝諦聽 我承佛威力


  宣說金剛王 如幻不思議 佛母真三昧 汝聞微塵佛


  一切秘密門 欲漏不先除 畜聞成過誤 將聞持佛佛


  何不自聞聞 聞非自然生 因聲有名字 旋聞與聲脫


  能脫欲誰名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脫 見聞如幻翳


  三界若空華 聞復翳根除 塵銷覺圓淨 淨極光通達


  寂照含虛空 卻來觀世間 猶如夢中事 摩登伽在夢


  誰能留汝形 如世巧幻師 幻作諸男女 雖見諸根動


  要以一機抽 息機歸寂然 諸幻成無性 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一處成休復 六用皆不成


  塵垢應念銷 成圓明淨妙 余塵尚諸學 明極即如來


  大眾及阿難 旋汝倒聞機 反聞聞自性 性成無上道


  圓通實如是 此是微塵佛 一路涅槃門 過去諸如來


  斯門已成就 現在諸菩薩 今各入圓明 未來修學人


  當依如是法 我亦從中證 非唯觀世音 誠如佛世尊


  詢我諸方便 以救諸末劫 求出世間人 成就涅槃心


  觀世音為最 自余諸方便 皆是佛威神 即事舍塵勞


  非是常修學 淺深同說法 頂禮如來藏 無漏不思議


  願加被未來 於此門無惑 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難


  及末劫沉淪 但以此根修 圓通超余者 真實心如是


(三)主持佛教

  佛在拘屍那安羅雙樹間入涅槃時,阿難悲痛地泣不成聲。佛陀以憐愍的眼神看着阿難,對大家說:阿難非常辛苦的侍奉我二十七年,他為人溫和而寬厚,聞法不忘,將來能在世間上發光發熱。佛入滅三天後,他起身到王舍城參加第一次聖典結集。路上走了兩個多月,四月十四日抵達王舍城。第二天即開始安居,結集佛經。這時大迦葉被推為首席,他選了四百九十九個大阿羅漢。因阿難還未證果,被排斥在外。這給阿難以很大的刺激,他當夜發奮修行,於中夜即證阿羅漢果、參加結集。阿難在會上誦出《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譬喻經》、《法句經》佛教之有聖典流傳於世,實賴阿難之功。迦葉因是王舍城結集的主持人,被上座長老們看成為當然的領導人。二十年後,迦葉將法傳與阿難,到雞足山入滅,阿難被推為僧團的領導,此時已是六十六歲的老人了。迦葉滅後,佛教在阿難的領導下,尚能和合一味。沒有產生什麼大的問題。阿難一百二十歲時,一天在路上聽到一位比丘口中念道:


  「人生活百歲,不見水潦鶴,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見之。」


  阿難懇切的糾正說:


  「人生活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能了解之」。


  青年比丘見到阿難以後,回去稟告師父。師父說:你不要聽阿難的胡說,他已老朽,失去記憶和智慧。青年又將師父的話告訴阿難。阿難聽後,心想我為眾生誦出佛陀的大法,而人們的我見我執深重,不依佛法奉行,我活在世上還有什麼意義?又想到佛在世時諸大弟子都入滅了,只剩下他一人,好像一片被砍光的森林,只留下一棵大樹不能遮風擋雨。於是他即到摩竭陀與毗舍離兩國交界處的恆河上空,進入涅槃。他的聖體分成兩份,一份留在毗舍離北方的大林重閣講堂,一份留在王舍城竹林精舍旁,建塔供養,由於阿難入滅的因緣,摩竭陀國與毗舍離國修好,不再戰爭,使千百萬人民的生命財產不受損失,可以看出阿難具有大乘菩薩救人濟世的精神。[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