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佛陀做親子教育示範 羅睺羅成就阿羅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佛陀做親子教育示範 羅睺羅成就阿羅漢,薰習,可以香滿海水,可以惡臭三千,我們的心,選擇在哪裡居住,香水海,魚市集?就在我們自己的選擇。佛經中有所謂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善人聚會,心如淨蓮,自然念的是慈悲、喜舍、惜福、結緣的種種善念,因此極樂世界的人,都是蓮花化生,無有垢穢。   

原文

羅睺羅是釋迦牟尼佛未出家前所生的兒子。後來佛陀出家修道,在悟道的那一年,小小年紀的羅睺羅也跟着出家做沙彌,禮拜舍利弗尊者做師父。十多歲的小孩,仍保有孩子嬉鬧的習性,不是短時間可以改正。羅睺羅身處這樣威嚴肅靜的環境,沒有什麼遊樂和玩具可以滿足他,於是他為自己設計一種好玩的遊戲。

請問佛陀在哪裡? 每當有人向羅睺羅詢問佛陀的去處時,他總是向來訪的客人開玩笑,佛陀明明在林下經行,他偏說佛陀在水邊靜坐;佛陀在精舍為弟子們開示,他指着遠處,說佛陀到某地弘法。看着來訪的人奔東往西的找佛陀,羅睺羅開心嘲笑別人的愚笨。

佛陀知道羅睺羅說謊的行為之後,想到一個辦法來教育他。有一天佛陀要他拿盆淨水,給佛陀洗腳。洗完腳以後,佛陀就對羅睺羅說: 你把這盆水喝下去。 羅睺羅說: 洗腳的水很髒,不能給人飲用。 佛陀說: 羅睺羅,你說的話就像這一盆髒水,別人無法入耳。羅睺羅很害怕,急忙地把盆里的水倒掉。佛陀又對他說: 拿這個盆子去盛飯吃吧! 羅睺羅委屈地說: 洗腳的盆子很髒,不能裝乾淨的食物。 佛陀說: 羅睺羅,你就像這個髒的盆子,善美的佛法不能裝進你的內心。 羅睺羅感到無比的羞愧。

佛陀對着地上的盆子,用腳一踢,盆子隨處滾動。佛陀問: 羅睺羅,你會可惜這個盆子破裂嗎? 羅睺羅說: 佛陀,這個洗腳的木盆子是很低賤的東西,不值多少錢,踢壞了也沒有關係! 佛陀說: 你就像這個賤盆,妄言說謊,得不到別人的珍惜,也沒有人會尊敬你,在乎你。 羅睺羅聽完佛陀的話,號啕大哭,從此不再說謊,專心修道,不久就成為密行第一的證果大阿羅漢。

在孩子的人格養成期間,如果沒有得到適當的教育,長大以後,說謊的習慣可能演變為詐欺、騙取別人財物的罪犯。佛陀教育羅睺羅,沒有棒喝打罵,只是用木盆作譬喻,耐心地和孩子一再說明道理,讓孩子重視自我的尊嚴,啟發孩子光明的本性。

說謊的羅睺羅,經過佛陀的感化,成為神通的阿羅漢。千年前,佛陀已為我們做了一次完美的親子教育示範,值得現代父母參考。為心找一個家

佛教里的薰習,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過去的婦女,為了讓衣服有香味,就弄香來熏爇,使衣服飄送怡人的馨香,這也是薰習。薰習是一種感染力,一種影響力,使我們的面貌心靈產生美妍鄙陋的差別。

常有人問我: 我的心地很善良,為什麼一定要到寺院去參加法會、拜佛念佛,和信佛的人交往呢? 你的心雖然此時善良得像個天使,誰能保證下一秒鐘,因為某些惡緣的牽引,你會墮落變成猙獰的惡魔呢?拜佛念佛是善美的薰習,看着佛菩薩的慈眉善目,念着佛菩薩清淨的聖名,像明礬一般,能夠潔淨我們內心的雜質。

我們去魚市場,摸一摸魚,雙手便沾滿腥味,我們到香鋪買香,輕觸香料,雙手就散發清香。所以善人如沉香,惡人如魚腥,我們和他們交往,日久必然相濡相染。

薰習,可以香滿海水,可以惡臭三千,我們的心,選擇在哪裡居住,香水海,魚市集?就在我們自己的選擇。佛經中有所謂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善人聚會,心如淨蓮,自然念的是慈悲、喜舍、惜福、結緣的種種善念,因此極樂世界的人,都是蓮花化生,無有垢穢。

有人說,三十歲以後的臉孔要自己負責,光靠整形美容,換來的只是年輕的皮相,唯有善美的薰香環境,即使面皺發白,令人百看不厭。為自己的心找一處寧靜的殿堂吧![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