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佛說世間最苦之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四比丘論苦因 佛說世間最苦之事,「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佛遺教經》亦云:「此是罪惡應舍之物,假名為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眾生為了滿足四大假合的色身,竭盡一生的努力,就是為了追求虛妄不實的感受,不僅看不清世間的真相,更因造作種種惡業,而迷失於苦海當中,不得出離。所以想要得到究竟的安樂,而不淪為物慾下的奴隸,唯有收攝六根,勤修善道,不逐物流轉,才能找回真心,最後必能獲得真正的自在與解脫

原文

佛陀於舍衛國時,一天,有四位比丘於樹下討論:「什麼是世間上最苦的事?」第一位比丘感嘆地說:「天底下沒有比淫慾更苦的了。」第二位比丘則說:「嗔恚才是天底下最苦的事。」第三位比丘卻認為:「天底下最苦的莫過於饑渴的感受。」最後一位比丘則表示:「天底下最苦的是驚怖。」四位比丘在這個話題上爭論不休,始終得不到答案。

佛陀藉此因緣,適時前去關心。比丘一看到佛陀,馬上停止爭論,向佛請示討論的內容。佛陀說:「你們所認為的,都不是苦的究竟原因。天底下最苦之事來自色身,所有饑渴、寒熱、嗔恚、驚怖及色慾等災禍,都是由於它的存在。所以色身是一切苦惱的根本,也是禍患的根源。眾生於三界中茍延存活,互相欺凌,心中亦被憂懼煩惱所束縛而輪迴不休。所以,想要脫離世間苦痛,應當尋求寂滅之境,收攝身心,最後達到一念不生,即能證得真正快樂的涅槃境界。」於是,世尊說了一首偈語: 「熱無過淫,毒無過怒,苦無過身,樂無過滅。 無樂小樂、小辯小慧,觀求大者,乃獲大安。 我為世尊,長解無憂,正度三有,獨降眾魔。」 接着,佛陀對四位比丘說:「久遠以前,有一位名為精進力的比丘,具足五種神通。每當他在山中樹下獨自修行時,總有鴿子、烏鴉、毒蛇和鹿圍繞身旁,這讓它們感到安穩。鳥獸們白天外出覓食,晚上則回到比丘身邊。有一天晚上,這四隻鳥獸互相討論:『世間之苦,何者最重?』烏鴉說:『我認為饑渴最苦。因為饑渴時,身體虛弱,不僅眼睛看不清,而且神志不寧,常常不顧被獵人利刃宰割的危險而自投羅網。我們有很多同伴就是因此而喪失性命。』鴿子說:『淫慾最苦。因為色慾熾盛時,內心失去理智,行為也就毫無顧忌,於是危險就接踵而來,甚至連性命也會不保。』毒蛇認為:『嗔恚最苦。當毒害他人的心念一起,不分親疏遠近都會遭到危險,這種毒意不僅能殺害別人,也會傷害自己。』鹿則表示:『驚怖最苦。每當我在山林曠野間遊走時,心中總是懷憂恐懼,害怕被獵人或豺狼捕捉。只要聽聞一點兒聲響,就會驚慌地逃向岸邊或躲到坑洞之中。奔逃時,即使是母子親眷,也無暇相顧。所以,我認為驚怖是最苦的事。』 比丘聽到鳥獸的對話,告訴它們:『你們所說的都是枝微末節,沒有探究到苦的根源。天底下最苦之事,莫過於擁有這個色身,我們就是因為它而產生無量的憂愁與畏懼。所以,我捨棄世間一切,出家修行,斷除所有欲望想念,不貪著四大的享樂,就是要斬斷痛苦的根源,達到涅槃的境界。涅槃即是心念寂滅,沒有形相,不受色身的束縛,這才是最大的安樂。』四隻鳥獸聽了比丘的解說後,便心開意解。」 佛陀告訴四位比丘:「當時的五通比丘就是我的前身,而四隻鳥獸就是你們四人。你們在前世早已聽聞過苦的真正根源,為何今日還是抱持錯誤的見解呢?」四位比丘感到十分慚愧,志心懺悔,思惟此理,當下即證阿羅漢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三》

《達磨二入四行觀》云:「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佛遺教經》亦云:「此是罪惡應舍之物,假名為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眾生為了滿足四大假合的色身,竭盡一生的努力,就是為了追求虛妄不實的感受,不僅看不清世間的真相,更因造作種種惡業,而迷失於苦海當中,不得出離。所以想要得到究竟的安樂,而不淪為物慾下的奴隸,唯有收攝六根,勤修善道,不逐物流轉,才能找回真心,最後必能獲得真正的自在與解脫。[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