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佛法在雪域藏地興盛,有什麼樣的緣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佛法在雪域藏地興盛,有什麼樣的緣起?
圖片來自六圖網

佛法在雪域藏地興盛,歷史上有什麼樣的緣起?藏王欲修建經堂,擬鎮伏地基故,派我等來迎請阿闍黎,請駕臨一次。」阿闍黎說:「我與藏王有前世業緣,故須走一趟

原文

  虎年藏王二十一歲時,心想應做奠基,聽聞印度阿闍黎菩提薩埵靜命,被稱譽是一位具廣大智慧之菩薩,便派遣通達印藏語言之大譯師涅·嘉納格瑪熱攜帶一升金粉供品,偕同兩個僕從,去印度迎請阿闍黎。


  他們即刻動身前往,在吉祥那爛陀寺拜見了菩提埵薩尊者,獻上金粉後,祈請說:「藏王欲修建經堂,擬鎮伏地基故,派我等來迎請阿闍黎,請駕臨一次。」阿闍黎說:「我與藏王有前世業緣,故須走一趟。」


  隨後,他們一行便前往藏地,在紅岩宮殿君臣們迎接了阿闍黎菩提薩埵,藏王恭敬地說道:「大阿闍黎尊者,聖三寶所依宮殿,為諸眾信奉之處,我自之誓願,欲修建一座寺廟,請阿闍黎您加持地基。」阿闍黎道:「藏地鬼神非人粗暴,我應以菩提心作調伏,不知能否調伏?請國王自己亦去地基處。」


  於是,阿闍黎開設寂靜金剛界壇城加持地基,國王自己身着白綢衣,手拿金鎬挖掘,挖至一肘許,便出現一升白米,如甘露油脂糖味般具足諸味。國王自己品嘗後,並塗在頭頂,說道:「如彼,我之所思將能成辦,藏地佛法廣弘時至。」接着作奠基,開始修建。結果,因藏地廿一神祇等大力男女作障礙故,白日修建,夜間被毀,建築物逐漸低落,並不讓修砌。


  於是,國王即向阿闍黎說道:「大阿闍黎尊者,看來我之所思似不能成辦,有其餘方便否?」阿闍黎對國王說道:「大國王,我無餘通達法相因乘教法,菩提心亦極純熟,似不能降伏藏地諸惡毒粗暴者,但有一辦法……」


  大阿闍黎菩提薩埵接着說道:「藏地此等惡毒鬼神,須以威猛力調伏。在尼泊爾揚壘學岩洞,有一鄔金國王太子,是獲得大成就之士夫,其尊如何耶?彼乃化身蓮花生,具足忿怒大力之密咒行者,若迎請他,則國王所思成辦,此等非人亦能調伏。」


  事後,國王方便教誡外內諸臣眷:「我昨夜夢到在印度尼泊爾交界處之揚壘學岩洞,住有一位鄔金班瑪桑巴瓦阿闍黎,若迎請他,我之所思將能成辦。汝等須前去迎請他,請作商議之後,派出大使三人。」然後,諸眾敷衍商議,一個大使亦無有承許。國王即自己敕令魏·芒潔薩郎與桑·蓋郭拉龍二位,偕同三個僕從,交給主僕五人一升金粉及乾糧等,令其上路出發。


  而在蓮師面前,諸護法神亦勸請道:「藏地黑波爾山前,藏域天子贊布祈建寺院,派遣大使五人將至蓮師尊前,彼等因非常疲勞睏乏故,請蓮師準備駕臨芒域公塘交界處。」勸畢,蓮師即以神變騰空而去,在芒域貢塘地方安住了三個月,隨後與諸大使們相逢。


  蓮師雖如如正知,卻故意問道:「汝等是誰?去往何處?」魏·芒潔薩郎答道:「我等是藏域天子派遣來迎請阿闍黎蓮花生的,即是大師您嗎?」「哦,我在三個月前有諸護法催勸,擔心汝等大使疲憊,請我在此安住。汝等太遲緩了,現今有何等供養即獻給我。」


  言畢,諸大使即作禮拜,並供上了一升金粉。「還要奉上。」諸大使又脫衣呈上。「還有何等奉上?」諸大使只有說道:「國王其餘無有奉送,我等亦無有其餘供物。現將身語意奉為奴僕。」言畢,即頂禮轉繞,將蓮足奉在頭頂。


  蓮師亦歡喜地說道:「我是觀察藏地人之信心有無變動,對我來說,一切顯現全是黃金。」言畢,右手指向芒域貢塘地帶,右方一切大山便轉向左方,左手指向西方,一切土石全轉變為貓眼、瑪瑙、珊瑚、黃金、松耳石,亦施給諸大使們。接着,又做一看式,日、月輪便落在地上;作了一契克印,河水隨即倒流,說道:「我具如是神變能力,汝等應生起信心。我雖不需黃金,但為使國王成辦所思,獲得福德故,暫且須收取。」[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