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佛教袖珍故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佛教袖珍故事,事實上好與不好,常在時間過了一段時日後,我們回過頭想想,才發現其實當初我們認為最好的安排,現在看來並不是最好,甚至最好的安排變成了最差的結局,因此我們必須相信:當前我們所擁有的,不論順境、逆境,都是對我們最好的安排

原文

  某地有一座寺院,神台供着一尊觀音菩薩像,大小和一般人差不多。

  因為有求必應,因此專程前來這裡祈禱,膜拜的人特別多。一天,寺院的看門人,對菩薩像說:「我真羨慕你呀!你每天輕輕鬆鬆,不發一言,就有這麼多人送來禮物,哪像我這麼辛苦,風吹日曬才能溫飽?」

  意外地,他聽到一個聲音,說:「好啊!我下來看門,把你變到神台上。但是,不論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都不可以說一句話。」

  這位先生覺得,這個要求很簡單。於是觀音菩薩下來看門,看門的先生上去當菩薩,這位先生依照先前的約定,靜默不語,聆聽信眾的心聲。來往的人潮絡繹不絕,他們的祈求,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各種祈求千奇百怪。但無論如何,他都強忍下來沒有說話,因為他必須信守先前的承諾。

  有一天,來了一位富商,當富商祈禱完後,竟然忘記手邊的錢便離去。他看在眼裡,真想叫這位富商回來,但是,他憋着不能說。接着來了一位三餐不繼的窮人,他祈禱觀音菩薩能幫助它渡過生活的難關。當要離去時,發現先前那位富商留下的袋子,打開袋子,裡面全是錢。

  窮人高興得不得了,「觀音菩薩真好,有求必應」萬分感謝地離去。神台上偽裝觀音菩薩的看門人看在眼裡,想告訴他,這不是你的。但是,約定在先,他仍然憋着不能說。接下來有一位要出海遠行的年輕人來到,他是來祈求觀音菩薩降福平安。

  正當要離去時,富商衝進來,抓住年輕人的衣襟,不明究理,要年輕人還錢,兩人吵了起來。

  這個時候,看門人終於忍不住,遂開口說話了……既然事情清楚了,富商便去找看門人所形容的窮人,而年輕人則匆匆離去,生怕搭不上船。這時真正的觀音菩薩出現,指着神台上的看門人說:「你下來吧!那個位置你沒有資格了。」

  看門人說:「我把真相說出來,主持公道,難道不對嗎?」觀音菩薩說:「你錯了。那位富商並不缺錢,他那袋錢不過用來嫖妓,可是對那窮人,卻是可以挽回一家大小生計;最可憐的是那位年輕人,如果富商一直糾纏他,

  延誤了他出海的時間,他還能保住一條命,而現在,他所搭乘的船正沉入海中。」

  這是一個聽起來像笑話的寓言故事,卻透露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自認為怎麼樣才是最好的安排,但事與願違,使我們忿忿不平。』

  事實上好與不好,常在時間過了一段時日後,我們回過頭想想,才發現其實當初我們認為最好的安排,現在看來並不是最好,甚至最好的安排變成了最差的結局,因此我們必須相信:當前我們所擁有的,不論順境、逆境,都是對我們最好的安排。

  所以,請珍惜你現在的生活吧。[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