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佛教生活在人們心中的分量和作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佛教生活在人們心中的分量和作用
圖片來自六圖網

佛教生活在人們心中的分量和作用,佛法輔導日子,就像睜着眼睛、打着探照燈走夜路,沒有佛法的日子,就像在沒有月亮的夜晚跟着一群瞎子走路

原文

咱們現在所遇到的窘境,確實是不明因果,不知道「止惡行善」。換句話說,咱們對於善跟惡搞不清楚,迷在這個裡面,總認為自己所想的、所做的都是善,他人所想、所做的都是惡,沒有鎮定認真去考慮這個問題,粗心大意。做錯了,自己知道了,也不敢供認,礙於體面,不知道悔過,不知道改正。中國人好體面,知道錯了還得繼續做,又錯下去,所以來世三惡道去了。因果教育太重要了,救今天的社會,除因果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更有效。佛經是好,佛勸導你,你不相信,你不害怕。將來果報現前了,後悔莫及。這一個跟斗栽下去了,不知道要多少劫、多少世你才能翻身,太可怕了!

咱們今天修學的理念過錯、辦法過錯,這是什麼?不相信古聖先賢,認為咱們所知道的超越他們,他們不理解科學。這一個過錯觀念,把古聖先賢、諸佛菩薩全部都抹煞了。所以自己雖然學佛、雖然學傳統文化,沒有學對,學錯了,全做的是外表功夫,沒有實踐的內容。什麼原因?對於經典沒有深化,甚至於說連皮毛都不理解。這是什麼原因?這便是咱們學習的理念過錯。錯在哪裡?不知道要用誠心學。學古聖先賢東西不能用妄心,但是咱們現在滿是妄心。學了佛之後,聽說有個誠心,什麼是誠心不知道,誠心在哪裡不知道,經上講得清楚,沒聽懂。什麼是誠心?把妄放下便是誠心。什麼是妄?起心動念、別離固執這是妄。佛慈善,佛講得很清楚,大小乘經論佛常常講,不是一遍兩遍,為什麼聽不理解?沒聽進去,煩惱習氣太深了,這些煩惱習氣讓你回不了頭來。造惡很簡單,修善十分十分困難,闡明什麼?惡的習氣、惡的根太深太深了,善的根太淺陋了,遇到佛這麼慈善、這麼教訓都沒用。他不是不讀經,他不是不聽經,經聽了幾十年,經念了幾千遍,沒用,仍是自私自利,仍是煩惱重重。

經題上講得多理解,清淨心、相等心、覺心就能學佛。那咱們今天學佛是什麼?便是把清淨心找回來。清淨沒染污,清淨心找回來你就證阿羅漢果,相等心找回來了你便是菩薩,大徹大悟你就成佛了,你便是法身菩薩。在哪裡修行?日子傍邊。千萬不要忘記,脫離日子沒有修行處。便是人事物,我每天對這麼多人、對這麼多事、對這些萬物,怎麼修?不固執。學不固執,不固執我心清淨,清淨心生才智不生煩惱。固執生煩惱、造罪業,不固執生才智、積積德行善。為什麼聽不理解?這是阿羅漢,小乘人修的。再提升,不但不固執,別離都沒有了,放下了,你是菩薩。相等心生大才智,菩薩的才智。心不相等生煩惱,傲慢、妒忌、障礙,這是最一般的現象,這個念頭造業,假如還有行為的話,你還要招果報,沒有行動是惡業。佛法徹底在日子傍邊,脫離日子沒有佛法,所以佛法難就難在這個地方。

佛法輔導日子,就像睜着眼睛、打着探照燈走夜路。

沒有佛法的日子,就像在沒有月亮的夜晚跟着一群瞎子走路。

佛法是日子的導師,釋教不是宗教,而是才智的教育。釋教沒有既得利益的」在世教主」,方丈僅僅是有「一丈方」處理寺院日常事務的場所而已 。 釋教是教人知道人間最底子的道理,教人知道比生死還大的事,而我等多爭不急之務,為人間時間短的高興和獲得時間短高興的辦法所痴迷。

所謂愛情,是指男女之間、親子之間和朋友之間的聯繫,亦即愛情、親情和友誼。釋教徒仍是凡夫,不可能沒有爸爸媽媽,也不可能沒有朋友,而除了落髮人之外,釋教徒也應有個人的配偶。佛把眾生稱為「有情」,也便是說脫離以上三種情,就不是眾生。並且,學佛是由眾生來學的,是由凡夫開端的,任何人之間的接觸往來,都必須合情合理合法。假如釋教只講離欲,則無法使一般人進入佛門;假如佛的教化沒有愛情的成分,也很難教化眾生。

佛法所稱的「慈善」,好像跟愛情不同,但是慈善的根底便是人與人之間的愛情,有人稱之為「愛」。愛除了分為有條件和無條件之外,也有「有我」和「無我」之別。佛菩薩的慈善是無我的,人與人之間的愛是有我的;親子之愛是無條件的,男女之愛和朋友之愛則可能是有條件,也可能是無條件的。佛法是要從根底的愛來引導至無我的慈善。

由於佛菩薩可以無我,眾生不可能無我,因而要教導眾生從有我的愛而漸漸進入無我的慈善;也需要先從有條件的愛,而加以淨化成無條件的愛。因而,釋教不能一開端就叫人脫離愛情日子。

至於釋教徒應如何處理愛情問題呢?家庭是愛情聯繫的根底。家庭的根底從道德上說是親子之情,它的構成始於男女的配偶聯繫,繼而從家庭成員擴展到家庭以外的親戚朋友。這都是因家庭的需要和社會的活動而形成友誼的必要。中國有句俗諺說「在家靠爸爸媽媽,出外靠朋友」;又說「婦唱夫隨,白首偕老」。這些都是以感性的情為基點。假如沒有情,就像機器沒有潤滑的油,隨時都可能發生故障,也很簡單因衝突而受損害。佛法目的不外為教化人間凡夫,誘導凡夫將矛盾化為調和。因而,佛法有兩個不變的法門──才智和慈善。才智是理性,慈善是感性;以才智來輔導慈善、運用慈善,就可使凡夫的情感從混亂變為條理,從矛盾成為調和。情感假如脫離理性的才智,就會泛濫成災,自害害人。


有一部佛經,叫《六方禮經》,其中提到釋迦牟尼佛時代的印度,有一種宗教信仰,教人專門拜方位。如有一次佛看到一位叫屍迦羅越的青年,正十分虔誠地禮拜六個方位,便問他拜的是什麼。那位青年說不出所以然,只答覆這是父親的意思,父親在世時拜方位,他逝世之後兒子也應照着拜。佛陀告訴他,釋教也拜六方,如其以孝順爸爸媽媽為東方,恭順師長為南邊,配偶互相諒解為西方,保護親友為北方,體恤僕從部屬為下方,尊敬落髮修行人為上方;同時並闡明晰爸爸媽媽對兒女、師長對弟子、部屬僕人對主人以及修道的沙門對俗人,各別所應具有的情緒和職責。像這些都屬於愛情的範圍,是人間的道德聯繫。能夠長於處理愛情問題而過正當的愛情日子,便是修行佛法的開端。[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