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佛教聖地的傳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佛教聖地的傳說,五台山佛教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北周武帝建德三年( 公元574年)、唐武宗會冒五年(公元845年)、 後周世宗顯德二年(公元955年),所謂「三武一宗」,由於他們不信佛,曾經四次大滅佛法,全國不少佛教寺廟遭到了毀壞,五台山也不例外,所有的寺院幾 乎被焚毀殆盡,僅留下一座邊遠小廟南禪寺。後來,唐宣宗雖大興佛法,五台山因元氣大傷,難以復原。 到了北宋,台內、台外寺廟僅存七十二所。北宋的太宗、真宗和仁宗信奉佛教。 這三個皇帝留在五台山 上的「天書玉札」就達三百八十多軸。元至明初,五台山的寺廟建築又有所恢復

原文

傳說五台最早是道家的地盤,《道經》里稱五台山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清涼山志》稱佛教的文殊菩薩初來震旦(古代印度人稱中國為震旦)時,居於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觀內,這說明當時五台山為道家所踞。

佛教最初傳入我國時,只有少數人奉行。公元前二年, 大月支國(原居我國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的少數民族,西遷中亞後建立的國家)國王的使者伊存來到當時中國的首都長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 經給一個名叫景盧的博士弟子,這是中國史書上關於佛教傳入中國的最早的記錄。

佛教傳入五台山,普遍的說法是始於東漢。史籍記載,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漢明帝派往 去西域求法的使者同兩位印度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來到洛陽。

永平十一年在洛陽城西雍門外御道之南,建造一座僧院以供主兩位印度高僧居住為紀念白馬負經(《四十二章經》)輸像(佛像)之功,因名白馬寺。

永平十一年,迦葉摩騰、竺法蘭從洛慢來到了五台山(當時叫清涼山)。由于山里很早就有阿育王 的舍利塔,再加上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相傳峨嵋山是普賢菩薩、普陀山是觀世音菩 薩、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想建寺,但由於當時五台山是道教根據地,他二 人頗受排擠奏知漢明帝。 據《國史舊聞》第一冊五0二頁載:「永平十四年正月十五日,明帝集諸道士於白馬寺,使與摩騰、竺法蘭二人塞法」。 雙方達成協議--約期焚經,以別真偽(相傳,焚經地點在今西安焚經台)。 焚經的結果, 道教經文全部焚毀, 佛教經文卻尚未完全燒盡,他二人獲得建寺的權利 。台內山多地廣, 河流縱橫, 何處建寺適宜?《清涼山志》載:「在大塔左側,有釋迦佛所遺足跡,其 長一尺六寸,廣六寸,千幅輪相,十指皆現」。相傳他二人不僅發現此足跡,而且還發現有「舍利」, 再加上營坊村這座山的山勢奇偉,氣象不凡,和印度的靈鷲山(釋迦佛修行處)相似。由於這三種原因 ,故決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後,寺以山名--靈鷲寺。漢明帝劉莊為了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 弘信的意思)兩字,因而寺院落成後的全名,叫做大孚靈鷲寺。大孚靈鷲寺是現今顯通寺的前身。從那 時起,五台山開始成為中國佛教中心,五台山的大孚靈鷲寺與洛陽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院。

南北朝時期,五台山佛教的發展出現第一個高潮。北魏孝文帝對靈鷲寺進行規模較大的擴建,並在周圍興建了善經院、真容院等十二個寺院。北齊時,五台山寺廟猛增到二百餘座。到了隋朝,隋文帝又 下詔在五個台頂各建一座寺廟。即東台望海寺、南台普濟寺、西台法雷寺、北台靈應寺、中台演教寺。也因為五台山是文殊菩薩演教的地方,所以這五個台頂上的寺廟均供奉文殊菩薩,但五個文殊的法號完 全不同:東台望海寺供聰明文殊、南台普濟寺供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獅子文殊、北台靈應寺供無垢 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從此以後,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個台頂寺廟裡禮拜,叫做朝台。 此時五台山之名已經大量出現在北齊史籍之中了。

盛唐時期,五台山佛教的發展出現了第二個高潮。《華嚴鈔》載:「自太宗至德宗凡九帝(公元62 7-805年)莫不傾仰靈山,留神聖境,御札天衣,每光五頂……不可悉記。」這個期間據《古清涼傳》 全山寺院多達三百所,有僧侶三千多人。 此時的五台山,不僅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副 其實的佛教聖地了,被譽為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五台山佛教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北周武帝建德三年( 公元574年)、唐武宗會冒五年(公元845年)、 後周世宗顯德二年(公元955年),所謂「三武一宗」,由於他們不信佛,曾經四次大滅佛法,全國不少佛教寺廟遭到了毀壞,五台山也不例外,所有的寺院幾 乎被焚毀殆盡,僅留下一座邊遠小廟南禪寺。後來,唐宣宗雖大興佛法,五台山因元氣大傷,難以復原。 到了北宋,台內、台外寺廟僅存七十二所。北宋的太宗、真宗和仁宗信奉佛教。 這三個皇帝留在五台山 上的「天書玉札」就達三百八十多軸。元至明初,五台山的寺廟建築又有所恢復。

明清時期,五台山佛教再度振興,出現了第三個高潮。清代各帝,均信佛法。 康熙時,還在台懷、射虎川和南台等地營建行宮,每隔兩三年必朝山一次。乾隆時也是如此,直到嘉慶中年以後,才不復繼 續下去。民國年間,仍有善男信女布施錢財,修建寺廟。據一九五三年成立的「五台山古蹟保護所」調查,台內、台外、台頂、台下青廟有九十九座,黃廟有二十五座,共計一百二十四座(《五台山導遊》一書,有124座寺院的名稱表)。在抗日戰爭前,通常冬季五台山有僧尼一千餘人,夏季的二千餘人。日寇侵占五台山以後,許多僧尼逃走,五台山佛教驟衰。一九四六年五台山解放後,這座舉世聞名的佛 教名山才真正回到了人民手裡。一九五二年,政府拔款對五台山的古蹟進行整修。一九五三年,又正式 成立了五台山古蹟保護所,對寺廟建築和名勝古蹟有重點在進行保養和修繕。在這方面,五台山民族事 務委員會和宗教事務委員會,作出了很大努力。使得五台山這位歷經滄桑的歷史「老人」,如今能以新的姿態,新的面貌迎接慕名而來的中外遊客。[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