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佛教典故------不執着世間事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佛陀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對象時,就要覺察自己的內心有無生起貪愛或厭惡的心理。唯有以正念正知不粘着於喜歡和不喜歡的兩岸,我們才算是走在中道上,才能抵達涅槃的大海。

不執着世間事物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對眾生的開示,仍然生動地保留在《阿含經》中,當日眾生的煩惱還是相同於今日眾生的煩惱;當日滅除煩惱的方法還是相同於今日滅除煩惱的方法。佛陀所教導的正法是適用於每一個人的。佛陀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對象時,就要覺察自己的內心有無生起貪愛或厭惡的心理。唯有以正念正知不粘着於喜歡和不喜歡的兩岸,我們才算是走在中道上,才能抵達涅槃的大海。

前言

  自然界,許多因果的事件不斷發生着,但是常被我們忽略。颱風來臨時,有些高山上的樹木被折斷,掉落各處,有的順着溪流衝到下游,最後流入大海,這是台灣地區常見的景象,在佛陀時期的印度也是如此,常常有大樹漂浮在恆河上,最後流入大海。這些大樹的流入大海,便是順着因果而行。但是,要滿足多少因素才能抵達大海呢?佛陀當年就利用這一景象,對弟子們解說佛法修行的道理。

佛陀在阿含的開示

  (一)水流大樹的譬喻

  有一時期,佛陀住在中印度的阿毗闍(阿逾陀)的恆河水邊。那時,有一位比丘來到佛陀跟前,向佛陀求法,希望能夠專心修行,抵達涅槃,不再於生死輪迴中流轉。 這時,佛陀看見恆河水中有一棵漂流的大樹,隨流而下,於是就告訴這位比丘說:「你看到這恆河中漂流的大樹嗎?」

  比丘回答說:「看到了,世尊!」

  佛陀告訴這位比丘說:如果這棵大樹a不附着此岸、b不附着彼岸、c不沈沒於水底、d不受阻於洲渚、e不捲入於漩渦、f不被人取走、g也不被非人取走,而且h內部又不腐敗,那麼這棵大樹應當會隨着水流,一直順趨、流向大海嗎?

  比丘回答佛陀說:「應當會這樣子,世尊!」

  佛陀又說:比丘也像這樣,如果a不附着此岸、b不附着彼岸、c不沈沒於水底、d不受阻於洲渚、e不捲入於洄漩、f不被人取走、g也不被非人取走,而且h內部又不腐敗,那麼應當會隨着水流,一直順趨、流向涅槃。

(二)修行的法義

  上述這個「水流大樹」的譬喻中,佛陀共提出大樹流到大海的八個因素。這位比丘對譬喻所指的法義並不了解,所以他接着問佛陀說:a什麼叫做此岸?b什麼叫做彼岸?c什麼叫做沉沒?d什麼叫做洲渚?e什麼叫做漩渦?f什麼叫做被人取走?g什麼叫做被非人取走?h什麼叫做內部腐敗?請世尊為我廣為解說。我聽法後,將獨自在靜僻之處,專心思惟,內心安住於不放逸,一直修行到不再於生死輪迴中流轉。

  佛陀告訴這位比丘說:

  a此岸,就是內六入處。

  b彼岸,就是六外入處。

  c沉沒,就是指眷戀於俗事。

  d洲渚,就是指我慢。

  e捲入於洄漩,就好象有人由於貪於五欲而還戒退轉道心了。

  f被人取走,就好象有人習近於俗人,相互之間的憂、喜、苦、樂,始終共同相隨,糾纏不清。

  g被非人拿取,就好象有人想修梵行,而發願說:『我現在持戒、苦行,修習梵行,是為了將來往生天上。』

  h內部腐敗,就是指犯戒而行邪惡不善之法,行為腐敗,不聽聞正法,就好象莠稗混在稻中,其實不是稻;又好象螺貝之聲相似于海浪之聲,其實不是浪聲;同樣地,有的人不是學道沙門而裝成是學道沙門的樣子,其實不是學道沙門;有的人不是修持梵行而裝成是修持梵行的樣子,其實不是修持梵行。

  這位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後,內心歡喜,告辭回去,便獨自在靜僻之處,仔細思考佛陀所說的《水流大樹經》的教義,遵照奉行,一直修到抵達涅槃,不再於生死輪迴中流轉,證得了阿羅漢的聖果。以上所介紹的這一經是《雜阿含經》的第1174經,稱作《水流大樹經》。

一些省思

  (1)佛陀指出,水中漂流的大樹要滿足八個因素才能流到大海,這種細膩的觀察,顯示出佛陀為何被稱作「世間解」──因為他具有正念正知,對五取蘊、內外六處、五趣眾生等,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2)許多禪修者都想早日證果,但是為何修行者多證果者少呢?由上述的《水流大樹經》可以看出原因。整個修行的過程完全要順着因果的原則,唯有正確的因才能獲得正確的果。禪修者要滿足八個因素才能抵達涅槃的大海。這八個因素一旦滿足,「果」必然呈現,誰也檔不住。所以,禪修者應將力氣放在「因」的具足,而不是渴望「果」的呈現。

  (3)佛陀所說的修行的八個因素,仔細分析起來,和律儀以及「出離心」或「放下執着」有關:

  a不附着此岸,就是不貪着於眼、耳、鼻、舌、身、意等內六處。這是屬於「根律儀」;也和出離三界之決心或放下對內六處的執着有關。

  b不附着彼岸,就是不貪着於色、聲、香、味、處、法等外六處。這也是屬於「根律儀」,這也和出離三界之決心或放下對外六處的執着有關。

  c不沈沒於水底,就是不眷戀於俗事。這也是屬於出離三界之決心或放下對俗事的執着。

  d不受阻於洲渚,就是不生起我慢的心理,要放下驕傲的心理的執着, 即使是初果、二果和三果的聖者還有微細的我慢要放下,才能抵達究竟涅槃。

  e不捲入於洄漩,就是不貪着於五欲,不舍戒退轉道心。這是和守戒以及出離心有關。

  f不被人取走,就是不習近於俗人,不被相互之間的憂、喜、苦、樂等糾纏不清。這是屬於出離三界之決心或放下對俗人的執着。

  g不被非人拿取,就是修習梵行不是為了將來往生天上。這也是屬於出離三界之決心或放下對天界的執着。

  h內部不腐敗,就是不犯戒,不行邪惡之法,行為端正。這是屬於「戒律儀」。

  (4)至於河水的大樹代表什麼法義呢?就是眾生的「心」。河水有一直往大海流動的力量,這力量代表什麼法義呢?就是「正念正知」。眾生的心雖都有覺性,但是被內外六處所迷惑,如果貪着於內、外六處,就會招感後有,結果粘着於兩岸,不能前進。所以,禪修者要培養出大的「正念正知」,將自己的心不粘着於兩岸,也不下沉,也不嚮往天界,因而能走在「中道」,順流抵達涅槃的大海。

  (5)以「正念正知」不粘着於內外六處,其實便是修習「法念住」,在《念住經》中,佛陀說: 比丘如何於法即內外六處,觀法而住耶?諸比丘!於此:

  a比丘知眼、知色,知緣其二者生結。知未生之結如何生起,知已生之結如何滅盡,又知已滅盡之結,於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b比丘知耳、知聲…

  c比丘知鼻、知香…

  d比丘知舌、知味…

  e比丘知身、知觸…

  f比丘知意、知法,知緣其二者生結。知未生之結如何生起,知已生之結如何滅盡,又知已滅盡之結,於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如是,或於內法,觀法而住;於外法,觀法而住;又於內外法,觀法而住。或於法,觀生法而住;於法,觀滅法而住;又於法,觀生滅法而住。於是覺知:「唯有法」,如是唯有正智,唯有正念:無貪、無見住於內,彼不再執着世間任何事物。

  可知禪修者於內、外六處接觸時,要覺察有無「結」(貪、瞋、痴)的生起,並以正念正知立刻放下,如此就能走在中道,往赴涅槃大海。[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