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佛教傳說四大天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佛教傳說四大天王
圖片來自搜狐網

佛教傳說四大天王,四天王這才明白眼前正是觀音菩薩,趕忙跪下請罪,請求放他們回到天庭。觀音菩薩聽後說:讓你們回去可以,可是今天在這兒你們連一個小小的鍋蓋都沒有揭開,回到天庭不怕天將們笑話嗎?我看你們留在我這兒如何?聽她這麼一說,一個個都啞口無言了,確實感到再沒有臉面回天庭,決定留在人間,隨觀音學法

原文

  佛教傳說:四大天王居住在欲界之一的四王天,須彌山腰有一山名犍陀羅山,此山有四座山峰,各有一天王居住,各護一方天下,各率二十八部夜叉大將,鎮守四大部洲。手拿琵琶的是東方天王名叫持國,職調。持是保持,國是國家,他告訴我們要護持好國家的國土,使國家不斷繁榮昌盛。手拿寶劍的是南方天王名叫增長,職風。增長是教人要不斷的進步,他告訴我們只有做到精進才能適應發展中的社會。手握一條蛇的是西方天王名叫廣目,職順。廣目代表多看,他告訴我們事物發展是不斷變化的,我們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洞察外界事物的發展,才能適應這個信息時代。但是無論世間的萬物怎樣變化,總有一個亘古不變的真理那就是求真務實、與時俱進。手拿寶傘的是北方天王名叫多聞,職雨。多聞就是我們常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結四方友。尤其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四大天王所持的法器有一個很大特點,那就是琴無弦、劍無鞘、傘無骨、蛇無信;它暗示了世間的風、調、雨、順,表達了人們祈禱五穀豐登,天下太平的美好心愿。

  四大天王為什麼會供奉在天王殿呢?

  相傳守衛在南天門的四大天王,聽說觀音菩薩的道場普陀山是遠近聞名的海天佛國決定親自去看看熱鬧。於是他們四位各持兵器,駕祥雲飛臨普陀山。一路上,他們被海天佛國的景色迷住了,不知跑了多少路,一個個都餓的飢腸轆轆。忽然前面紫竹林里冒出了一股炊煙。他們順着冒煙的地方找過去,面前是一個又低又矮的小屋,從門縫裡往裡一看,灶前有一位少婦正在燒火做飯,一陣陣飯香飄到門外,惹得四大天王飢餓難耐。四大天王顧不得了,敲門說:求你將這鍋飯施捨給我們吧。

  你們進來吧,這鍋飯是給客人準備的,夠你們四個人吃了。屋內的少婦說。四大金剛看到低矮的小屋僅在他們膝下,不由得都感到為難。這時婦人卻含笑催他們:你們進來吧,怎麼還不進來呀?四人為了吃飯,只好低頭彎腰往裡擠。說來也奇怪,他們一進門,那小屋也隨着變大了,屋裡不但一點也不狹窄,而且非常寬敞舒適。婦人讓他們在桌子四周坐好,給他們盛了飯說:將軍放心,這鍋飯足夠四位用的,我到外面洗衣服去了。白臉天王吃完後,走到灶前揭鍋蓋。可是,他沒想到鍋蓋象鑲嵌在鍋上一樣,怎麼也揭不開。黑臉天王看到白臉天王揭不開鍋蓋,便趕來幫忙。其他兩位天王也過來,但那鍋蓋還是死死扣在鍋上。後來四大天王一齊動手喊號,像拔蘿蔔一樣拚命使勁,鍋蓋還是沒有打開,倒累得個個氣喘吁吁,癱倒在地上,好不狼狽。

  這時,房門開了,婦人走了進來,看到四大天王趟在地上,一個個齜牙咧嘴的樣子,心中暗自發笑,但裝出特別驚訝說:喲,怎麼四位吃飽了,躺下休息啦。

  紅臉天王一聽忙說:我們去盛飯,可是,那鍋蓋揭不開。

  大家正在尋思,只見婦人走到灶前,伸手輕輕一提,鍋蓋揭開了。四位天王愣愣地看着婦人輕輕鬆鬆揭開鍋蓋,回想起剛才四人費了那麼大的勁也未打開,感到不可思議。

  這時,四天王這才明白眼前正是觀音菩薩,趕忙跪下請罪,請求放他們回到天庭。觀音菩薩聽後說:讓你們回去可以,可是今天在這兒你們連一個小小的鍋蓋都沒有揭開,回到天庭不怕天將們笑話嗎?我看你們留在我這兒如何?聽她這麼一說,一個個都啞口無言了,確實感到再沒有臉面回天庭,決定留在人間,隨觀音學法。

  從此,在天王殿兩側便出現了威武雄壯的四大天王塑像。[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