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佛山獅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佛山獅頭

佛山獅頭 製作,始創於清代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它的最大特色是造型生動傳神,設色鮮艷美觀,製作精巧堅固。佛山獅頭的造型,一般是雙腮、圓唇、明牙、震舌,兩邊嘴角後面還有細腮和9隻細翅。藝人們還別出心裁地設想出一隻獅角,把它做成拳(頭)角、(竹)筍角、(麻)鷹角、鰲魚角,外形十分醒目,故有"佛山醒獅"之稱。

基本內容

中文名:佛山獅頭

批准文號:國發〔2008〕19號

序 號:842 項目編號 Ⅶ-66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文號名稱: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申報單位:廣東省佛山市

獅頭簡介

「佛山獅頭」列入下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項目。相關專家正在忙於收集與整理佛山獅頭的資料,同時歡迎擁有這方面資料的市民與佛山市群眾藝術館聯繫。

第五代傳人的黎家親兄妹———61歲的黎偉和42歲的黎婉珍仍在從事獅頭扎作。他們表示希望能夠將這一手藝很好地傳承下來。

佛山扎作獅頭源於明代,興起於清代乾隆年間。其扎作是基於廣東石雕獅子的造型特點,以神似為基礎,造型和裝飾設計上均採用了誇張而浪漫的表現手法。黎偉介紹說,佛山獅頭以臉譜為造型,包括三國人物劉備、關公、張飛的傳統臉譜和其他臉譜的金獅、銀獅。獅頭的扎要經過1300多個步驟。

獅頭歷史

佛山扎作獅頭源於明代,興起於清代乾隆年間。相傳在明代,佛山一帶有一隻獨角怪獸,眼大口闊,發出「連連」的怪叫聲,百姓稱為「連獸」。這怪獸時常夜出糟蹋農作物,殘害禽畜,弄得雞犬不寧,於是百姓相議要消滅怪獸,就根據稱為獸中之王的獅子形象特點,用竹篾、彩紙製成形狀兇猛的獅子,再用彩布做成獅身,挑選精壯漢子戴着獅頭,帶着鑼鼓,埋伏在怪獸出沒的地點。當怪獸出現時,鑼鼓齊鳴,「群獅」猛向怪獸衝去,那怪獸嚇得拔腿就逃。此後,怪獸再沒有出現過了。因此,舞獅驅邪便相沿成俗,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至清代乾隆年間,佛山已設有「獅頭」製作行,不少地方、團體定做佛山獅頭。舞獅已人微言輕民間傳統娛樂,比武競技活動遍及華南、港澳和東南亞地區,及至歐美的華人地區也常見這一民間傳統活動。

佛山彩扎源遠流長,宋代時已有彩龍扎作。明代以前,佛山已出現扎作、竹織燈色及其他迷信用品,但屬家庭小手工藝。隨着手工業的發展,特別是明代中葉以後,佛山手工業發展迅速,形成了各種的手工藝行業,民間手工業也隨之形成,諸如染色紙行、年畫行、金花行、金銀銅錫箔行等等,至清代中葉已很鼎盛。而扎作業則有獅頭行、燈色行、燈籠行、火燒行、醮料行等。佛山彩扎獅頭,始於清代乾隆年間,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經過藝人的不斷創造與提高,佛山獅頭已成為聞名中外的手工藝品,是典型的東方民間藝術。佛山民間彩扎在明代以前扎作造型粗糙,色彩單調,以染色紙為基本色彩,只做小量的、簡單的加工或裝飾,隨着明代「出秋色」的興起與發展,民間彩扎藝術從原始階段向更高藝術造型發展,最為突出的是出秋色的「頭牌燈」、秋色燈、彩扎龍、彩扎獅頭以及各類人物、動物的造型彩扎。在圖案設計、色彩運用上,民間風格極為濃郁。佛山獅頭的圖案設計,多採用傳統的吉祥紋樣,如意雲紋、雲頭紋、太極紋、萬字紋以及唐草紋等,色彩以大紅、丹色、黃綠等為主,並以黑、白色圓點作調節,使構圖嚴謹、色彩對比強烈的圖案紋樣顯得靈活多變,靜中有動,額外醒目。在獅頭上配以各種飾物,如潔白兔毛、馬尾毛、五彩絨球、小圓鏡、金屬膠片、明珠等,使獅頭分外生動,活潑可愛。

獅頭繼承

佛山獅頭唯一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黎偉,是典型的廣東人,一口粵語,普通話講不出三句整話。矮矮瘦瘦的身材,套着老款的灰色外套和黑褲子,一大串鑰匙掛在腰間,走起路來叮噹作響。這樣一個不起眼的老頭,卻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彩扎(佛山獅頭)唯一的「代表性傳承人」。據傳明初,佛山就視獅頭有驅邪鎮妖之功,預報吉祥之意。舞獅逐漸興盛,獅頭扎作也成為一個專門行當。黎偉家是佛山唯一的五代扎獅、從未間斷的家族。「歷史悠久,款色最優,用戶滿意,買過回頭」,是老顧客對黎家獅頭的評價。黎偉16歲初中畢業,就進廠隨父學藝,直到2005年退休,一干就是43年。黎家7個孩子,只有黎偉和小妹黎婉珍接過了父親的班。佛山獅頭的製作,分為扎、朴、寫、裝四大工序。先用竹篾、紗紙為主料扎出獅胚;再用紗紙、紗綢為原料朴獅,一般里外蓋三層紗紙,中間夾以紗綢把獅胚糊起來;寫即用油彩上色,勾畫花紋;最後組裝時,要用可活動的連接裝置把下巴、睫毛和耳朵裝上,以便這些部位能自由開合。說着,黎偉拿下一個大獅頭放在地上,接着在弟弟的攙扶下,雙腳站了上去,許久才下來;而那個細竹篾紮成的獅頭卻紋絲不動。

「黎家獅」有1300多個扎點,跟其他彩扎獅頭相比是最多的,所以才這麼牢固。1993年,《獅王爭霸》上映,片中那些威風凜凜、多姿多彩的醒獅,均出自「黎家獅」。當時,小獅頭在佛山做好後直接拉到北京片場,大獅頭則在佛山做個大概,再拉到北京去由黎偉和黎婉珍組裝。 黎偉從佛山市非遺保護中心領到1萬元,這是當地給「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項目資助經費。不過,傳承人還有承擔的責任:按傳承項目開展傳承工作;以收徒辦學等方式,培養後繼人才;配合政府開展相關公益性展示、教育、研討工作,並定期接受評估……

讓黎偉頭疼的是收徒的問題。經濟發展了,「也好也不好」。好的是有錢人多了扎獅的市場有了。不好的是,賺錢的門路多, 年青人大多不願學扎獅頭;即便是有些人做這個營生,也多是引進了工廠流水線作業,生產效率提升了,但能夠從頭到尾完整扎作獅頭的人越來越少。老師傅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話艱難地表達着,恨不得把心裡話一下子全倒出來:「這幾年政府對民間手工藝,特別是非遺保護越來越重視,我們民間藝人既有喜,也有憂。喜的是有很多好政策來保護它;憂的是傳承人肩上的擔子重,我今年66歲了,這門手藝又沒什麼年輕人願意學,要傳下去,真不容易。」他現在最希望有認真想要學扎獅頭的年輕人出現「如果他真心想學,我一定會好好教他。」

獅頭分別

獅有南北之分,南獅被稱為「醒獅」,源於佛山,佛山獅的扎制屬於佛山民間工藝中的彩扎。佛山扎作獅頭主要分為文獅、武獅、少獅三大類。文獅以劉備、關羽作臉譜,表現純善、溫馴的神態;武獅以張飛作臉譜,反映好鬥、勇猛的性格;少獅是專供兒童玩耍的獅頭面具。

特色

佛山獅頭的最大特色是造型生動傳神,設色鮮艷美觀,製作精巧堅固。佛山獅頭的造型,一般是雙腮、圓唇、明牙、震舌,兩邊嘴角後面還有細腮和9隻細翅。藝人們還別出心裁地設想出一隻獅角,把它做成拳(頭)角、(竹)筍角、(麻)鷹角、鰲魚角,外形十分醒目,故有"佛山醒獅"之稱。工藝師們還創製出一種"軟彩獅",前額裝飾着二龍戲珠,後腦則飾有雙鳳朝陽,兩顆眼珠電光閃閃,獅頭向四周轉動靈活,並配有絨珠、星鏡,相映成趣。獅頭的設色,大致分為七彩、黑白、紅白、大花面、二花面等花色,是參照古典戲曲人物劉備、關公、張飛的臉譜着色的。每隻獅頭,都配100多個七彩絨珠,300多面銅鏡片(或金膠片),光彩照人,鮮艷奪目。

製作

佛山彩扎獅頭有50多個品種,主要分大獅頭、小獅頭(兒童玩具)兩大類。大獅頭分為特級、一級、二級、三級等,級數以做工精粗而分;而規格均以彩扎獅頭的嘴的寬度表示大獅頭有47、45、41、37cm4種規格。小獅頭有33.5、29.5、26、22、18.5cm 5種規格。佛山獅頭扎作已經不如以往受青睞,從事扎作的人大約有200多人,好多都是半路出家,好像黎家這樣靠家族代代相傳,且掌握全套扎作技藝的師傅已經極為少見。黎偉的獨生女亦都沒興趣繼承衣缽,不過黎偉就信,佛山有深厚的獅藝文化基礎,不少的工廠和個人作坊然在經營這門手藝,應該不會失傳。

佛山彩扎獅頭的製作分扎作、裱貼、彩繪、裝配 4道工序。首先,以竹篾扎作成獅頭造型的框架,然後裱貼以紙、紗、綢等,一般為6層,使其堅固結實,不易損壞,外表平整,不起皺褶。彩繪是按照臉譜和不同的要求,手工彩繪各式特定的裝飾圖案。最後,裝配以絨球、纓珞、小銅鏡、小金屬片、兔毛、馬尾等。整個彩扎獅頭重量不得超過4kg,便於人們耍舞。

流程

佛山扎作獅頭,富有強烈的地方色彩,它基於廣東石雕獅子的造型特點,以神似為基礎,無論從造型和裝飾設計上都採用了誇張而浪漫的表現手法,創造了一個威武雄偉、活潑可愛和形神兼備的藝術形象。

1、竹篾扎廊(造型骨架)

2、撲紙(成型)

3、表面裝配(飾)

4、製成精美而威武的獅頭

舞獅

舞獅一般六人組成:舞獅之人,一人舞獅久,一人卸尾(被)以表現長身動作形態,一人頭戴「佛公」面具前頭引導,手拉『大葵扇招引獅子前進(也有「姚公」、「桃婆」兩人配合引導),同獅子競相紹戲,為舞獅增添了不少情趣。三人敲鑼打鼓走在獅子後面。舞獅子二人動作緊密配合,隨着鼓點鑼聲的快、慢、輕、理便使獅子活靈活現,舞出千姿百態,給人以一種藝術享受。舞獅完全聽從吸聲指揮,同武術結合在一起,這是一種高度概括典型的南方獅子舞表演藝術,與北方的獅子舞完全不同。

造型特色之一是眼睛比其他款的獅面拉得長些;而趙雲臉以白色為主;此外還有馬超臉和黃忠臉,後面兩種臉譜很少人用。舞獅時還要分文武臉,文臉多在慶祝場面上使用,而武臉則用於斗獅。

佛山獅頭的圖案紋樣,線條粗獷豪放,剛勁有力,靈活多變,緊湊生動,富有裝飾美的效果。佛山獅頭的色彩,層次分明,色彩明快,節奏感強烈,更巧妙地表現獅頭擬人化臉譜的藝術形象,充分表現獅子的不同風格和性格特徵。佛山獅頭注重裝飾效果,不同色彩的臉譜,裝配不同顏色的裝飾物,把獅頭裝飾得活靈活現,多姿多彩。

獅頭髮展

建國前,佛山獅頭扎作主要店坊有黎祥興(紀綱街)、黎祥泰(水巷)、黎祥新(福賢路)、忠誠泰(福賢路)、德泰祥(水巷)、麥榮記(紀綱街)等,扎作手藝以黎家獅頭為冠。醒獅的臉譜傳統上共有五種。劉備臉,金紅色搭配,面部表情比較溫和;張飛臉很威風,被稱為「青鼻鐵角牙擦須」,青黑色搭配;關羽臉紅黑色搭配,佛山彩扎獅頭有了較大的發展,1985年年產量達3.8萬隻。產品除銷廣東、廣西外,還出口日本、美國、加拿大、聯邦德國和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此外,廣東省的廣州、鶴山、南海、潮州等市、縣也生產彩扎獅頭。香港、新加坡的廣東籍華僑也製作彩扎獅頭。從佛山市旅遊局獲悉,一隻喜慶、活潑的南獅獅頭將作為佛山市旅遊形象的標誌,於4月底5月初開始向外界展示,打造「醒獅佛山」的旅遊形象。[1]

參考文獻

  1. 佛山獅頭中國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