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佛家經典故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佛家經典故事
圖片來自六圖網

佛家經典故事觀音菩薩答:「因為我了解,求人不如求己。」

原文

  

佛教經典故事(1):

     输与赢   
      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   他说道:“我们打个赌,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 

  一休了解假如他說是死的,武士肯定會鬆開手;而假如他說是活的,那武士必須會暗中用力把魚捏死。  

 所以,一休說:「是死的。」   武士立刻把手鬆開,笑道:「哈哈,禪師你輸了,你看這魚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說道:「是的,我輸了。」  

 一休輸了,可是他卻贏得了一條實實在在的魚。

佛教经典故事(2):   
       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   
       几磕头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輕聲問道:「您是觀音菩薩嗎?」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利誘,又問:「那您自己為什麼還要參拜呢?」  

 觀音菩薩答:「因為我了解,求人不如求己。」

佛教經典故事(3):   

       沙弥救蚁得高寿   
       佛在世时,有一比丘已证道果,得六神通,了解随侍身边的小沙弥,再过七天,性命将尽。因而命沙弥回家探省母亲,并吩咐他说:“八天以后再回来”其目的便是要他命终在家中。小沙弥在家度过了八天,就回到师父的身边,比丘觉得很古怪,所以入定观察终究。原先沙弥在回家途中,看见蚂蚁穴被水浸入,千万蚂蚁被困水中,将要淹死,沙弥顿发一念慈心,随即脱下袈裟堵住水流,并以竹作桥救渡,万千蚂蚁因而得免淹死。由此功德,转短寿而成长命。之后沙弥活到八十高寿,并证罗汉果,永离六道轮回之苦。 

佛教經典故事(4):   

       大树仙人护栖怀鸟   
       古时有一仙人,在深山修道,经常静坐在一棵大树下。屏除杂念,修习禅定。是时,正值冬季,气候非常寒冷,时近黄昏,有一只饥寒小鸟飞来,就栖息在仙人怀中,期望获得一些温暖能连续它的生命,仙人惟恐惊动鸟儿,因而盘膝打座,身体不敢摇动,让鸟儿无忧无惧安处怀中,等到来日小鸟飞往别处栖止,仙人才出定。慈善爱护动物的心怀,居然到了如此程度。 

佛教經典故事(5):   

       礼物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诬蔑他。 

   最終,禪師回身問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禮物,但你回絕了解,那麼這份禮物歸於誰呢?」

  那人回答:「歸於本來送禮的那個人。」

  禪師笑着說:「沒錯。若我不了解你的咒罵,那你便是在罵自己。」[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