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佛印禪師七次與蘇東坡七爐煮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佛印禪師七與蘇東坡七爐煮水,「火爐上的茶壺,水干必爆!師父明顯地警戒我:五俗不斷,一定墮落!」聰明的蘇東坡覺悟了!他領會到一個茶壺在七個火爐上煮,終歸爆裂,正是暗示他與七妾纏綿的結果。

原文

  蘇東坡除了原配妻子以外,還有幾個妾。究竟是幾個呢?蘇東坡自己只說「有妾數人」,有人說:蘇東坡的妾,計有七人,其中一個名叫「朝雲」的,是年紀最輕的;既漂亮,又聰明,蘇東坡特別疼愛她。朝雲,這個名字多好聽!

  蘇東坡離開黃川以後,有一個時期,因為住家離開佛印禪師遙遠,來往也就沒有在黃州時那麼密切了。

  有一年寒冬的一天,佛印禪師到蘇東坡的家裡來,蘇東坡歡喜極了,忙叫家裡的人,燒了幾味好齋來供養佛印禪師。兩個人好久沒有相見,一談就談了好幾個鐘頭,越談越高興!那天晚上,蘇東坡對佛印禪師說:「師父今天走了那麼多路,一定很累了,還是早點休息好。我想今晚叫朝雲去服侍師父,給師父差使,你有什麼事,儘管吩咐她做:師父,你說好嗎?」

  佛印禪師略加考慮一下,就點頭回答他道:「也好!」

  那天晚上,朝雲真的推門進佛印禪師的房裡來,她看見佛印禪師在床上打坐(坐禪定),就向他頂禮三拜;佛印禪師吩咐朝雲道:

  「朝雲,你去拿一個茶壺,裝滿了水;一把葵扇,一籃火炭,七個火爐,一起搬到這裡來。」

  「好!」朝雲答應了一聲,就開門出去了。

  一會兒,朝雲把那些東西都搬來了,她就合掌問佛印禪師道:

  「師父!那些東西,通通搬來了。」

  「好,現在你把七個火爐都下了炭,燒起火,然後用葵扇,扇着每個火爐,讓爐中的火炭燃起來!」佛印禪師低聲細語地吩咐她。

  「好!」朝雲開始工作了。

  再過了一會兒,七個火爐的火炭都燃燒得熱烘烘了;黃州的冬天是寒冷的,但這時整個房子裡的空氣,變得溫暖起來。

  「師父!七個火爐的火炭,都燃燒起來了,要煮什麼?」朝雲合掌問道。

  佛印禪師環視七個火爐,爐中的火,熱烘烘地燒着!他又吩咐朝雲道:

  「朝雲!現在你把茶壺放在第一個的火爐上煮,等到茶壺裡的水煮開了,滾了一會兒!再放在第二個的火爐上;滾了一會兒,再放在第三個的火爐上;這樣,依次一直到第七個的火爐,你懂得這樣做嗎?」

  「好!我會照師父的吩咐去做。」朝雲點頭答道。

  朝雲從頭至尾,她照佛印禪師的吩咐去做,把這隻茶壺輪流在七個火爐上煮,等到通通煮過了,她再問佛印禪師道:

  「師父!茶壺已經在七個火爐上,順着次序都煮過了,現在還要做什麼?」

  佛印禪師說:「你做得對,朝雲!現在還是跟剛才一樣,再做第二遍,第二遍完了,再做第三遍,第四遍,第五遍…一直做到天亮。」

  「好,師父!」朝雲完全照佛印禪師的話去做,周而復始地把茶壺放在七個火爐上煮。

  這時,佛印禪師好像深入禪定了,房子裡寂靜,只聽到火在燒水,在滾的聲音。

  各位想想看,一個茶壺的水有幾多?它在七個火爐上面輪流着煮,水一滾起來,就變成水蒸氣衝出去,這樣,就越來越少了;還沒有煮到天亮,「卜」的一聲,茶壺裡水幹了,壺底被熱火燒到爆烈了。

  朝雲看到這樣,手忙腳亂起來!佛印禪師睜開眼睛一看,對朝雲說:

  「朝雲,不必害怕,這是必然的結果,你的工作圓滿,現在可以回房睡覺了。」

  朝雲向佛印禪師合掌行一個禮,回房睡覺去了。

  第二天早上,佛印禪師一早就向蘇東坡告別回去,蘇東坡送走了佛印禪師,一回到家裡,就問朝雲道:「昨天晚上,師父跟你說些什麼話?叫你做些什麼事?」朝雲便把昨晚經過的情形,一五一十說給蘇東坡聽。

  「火爐上的茶壺,水干必爆!師父明顯地警戒我:五俗不斷,一定墮落!」聰明的蘇東坡覺悟了!他領會到一個茶壺在七個火爐上煮,終歸爆裂,正是暗示他與七妾纏綿的結果。

  再過了一個時期,蘇東坡移居惠州,佛印禪師則駐錫浙江,距離更遠,有一次,佛印禪師寫一封信給蘇東坡,裡面有幾句話,是勸蘇東坡趕快放下萬緣修行佛法的,他說:「人生世間,如白駒過隙。三二十年,功名富貴,轉眼成空,何不一筆勾斷,尋取自家本來面目?萬劫常住,永無墮落。」[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