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佛也沒有辦法改變因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佛也沒有辦法改變因果,從今之後不再造惡業了,這是真正回頭,轉惡修善。順境裡面,絕不生貪戀之心;逆境裡頭,決定沒有瞋恚的心;順、逆境緣,都要以平常心,以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來處事待人接物,這就對了。挫折、冤枉決定是有,不要說沒有

原文

這一個果報,我想不論是古今中外,所有一切眾生都希求的;人人都希求,可是未必人人都能夠得到。我們看看現前的社會,夫妻不和,為什麼會不和?這裡面還有一個重大的因素,就是被第三者挑撥,而自己聽了之後,信以為真,不求深入的了解,兩個人彼此懷疑、彼此不信任,這就將整個家庭破壞了。別人離間、挑撥,這是緣,因是什麼?因是自己曾經造不善業;我們自己常常去破壞別人,到後來果報還自受,也有很多人來破壞自己,一定的道理。夫婦、家庭如是,你的團體,社會、國家亦復如是。

因果報應是世出世間的定律、真理,菩薩修行成了佛,也沒有辦法改變因果。這個道理在佛經裡面講得很多,講得很透徹,沒有法子改變因果。而且佛法裡面跟我們講的,確實想想看,是很有道理,善惡因果不能抵銷。不能說是我過去造了很多惡業,現在我都做善業了,我將善業來抵銷它,將功折罪;這個世間法有,佛法裡頭沒有,所以不能抵銷的,抵銷是不合道理。

但是佛告訴我們,你造的不善業這是因,這個因要變成果,當中一定要有緣;不善的業因再遇到不善的緣,這個不善的果報才現前。所以佛教給我們,我們不善的業因早就造了,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就造了。你沒有遇到佛法,你怎麼會知道善不善?隨順自己煩惱,天天在造業。所以不善因,是三惡道的業因。五逆十惡的業因哪個人沒有?各個人都有。可是作佛、作菩薩的善因,也是每個人都有,這是佛常常說的,我們十法界的業因統統都有。

將來我們到十法界,在哪一個法界去受生?我們當然希望生天享天福,更高的希望,是希望作佛、作菩薩,得大自在,得大智慧。我們這個業因全都有,關鍵在緣上;換句話說,我們這一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隨哪一個緣?如果我們隨順佛的緣,那就恭喜你,你這一生決定作佛;如果你還要隨順煩惱的緣,隨順自私自利,隨順貪瞋痴慢,隨順十惡業,你將來的果報決定在三途。

一切果報不是有人在主宰,佛菩薩不能主宰這個事情,閻羅王也沒有權力主宰,天神、上帝也主宰不了。什麼人作主?自己主宰自己,這個事在佛的經論裡面講得太多太多了。所以,我們縱然受了不善果報,決定不能夠怨天尤人。縱然是別人欺騙我們,毀謗我們,我們上了當,我們也不能夠怪他。為什麼?他那是個緣,我過去生中造作的不善,所以才遇到。如果我生生世世都行善,這個惡緣我不會遇到的。

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這是世出世間至善之人,沒有比這個更善的。你看現在這個社會,毀謗阿彌陀佛的人多少?毀謗淨土經論有多少?毀謗釋迦牟尼佛就更多了。這是什麼原因?釋迦、彌陀在沒有作佛之前,跟我們一樣是凡夫,所造這些惡業,作佛了還要受報,你就曉得因緣果報不可思議。

唐朝,許多同修都知道百丈禪師一個故事,野狐禪的故事,這一個歷史記載,絕不是虛妄的。百丈大師每天也是講經說法,唐朝那個時候的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佛教變成宗教是清朝中葉以後,這個時間並不長,我們算算頂多也不過兩百多年,不會到三百年。那個時候是教學,寺院、庵堂天天上課。聽眾當中有一個老人,他每天都來聽,所以大家對他很熟悉。人家問他住在哪裡,他說他住在後山,每會必參加,大家都很尊重這個老居士。百丈大師知道,他是個狐狸精,他不是人,百丈禪師知道。

有一天這個老人向百丈大師請教,說明他自己過去生中也是一個講經說法的法師。有人向他問一個問題,說:「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他回答說:「大修行人不落因果。」這一個答覆答錯了。因為這個錯誤,他墮落到畜生道。墮到狐狸五百世了,修得不錯,現在能變成人形,但是沒有辦法脫離畜生道,求百丈大師幫忙。

百丈大師說:「好,明天我們在大眾講經的時候,你出來把從前別人問你這個話,你提出來問我。」所以到第二天上課的時候,他就出來請教:「請問老和尚,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百丈大師給他改了一個字:「不昧因果。」這個「不落因果」就沒有因果了。大修行人是什麼?佛是大修行人,法身菩薩是大修行人,他還有沒有因果報應?有,不是沒有。這個老狐狸過去答覆的是沒有,這個答覆錯誤了。百丈大師是說不昧因果;因果有,清楚,一點不迷惑。

一切眾生無量劫來所累積的業習種子,善、惡都是無量無邊。所以成佛,佛在十方世界教化眾生,也遇到很多悖逆之事。那是什麼?過去生中的不善業因現行。現行,佛很清楚、很明白。不像我們,我們遇到挫折,不知道原因是什麼。他們遇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這是什麼時候的一筆帳,好,現在勾掉了,銷了,報掉了。

所以不昧,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修行人應該怎樣做?從今之後不再造惡業了,這是真正回頭,轉惡修善。順境裡面,絕不生貪戀之心;逆境裡頭,決定沒有瞋恚的心;順、逆境緣,都要以平常心,以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來處事待人接物,這就對了。挫折、冤枉決定是有,不要說沒有,釋迦牟尼佛都有,「佛中之王」阿彌陀佛也有。所以真正覺悟的人,對於因果非常慎重。我們從這個道理省悟過來,我們對於人生宇宙的看法就轉變了,這就是《法華經》上所說的「入佛知見」,佛是圓滿大覺。[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